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直接免疫荧光发现在皮损周围皮肤基底膜有线状的C3和IgG沉积,间接免疫荧光发现70%~85%的类天疱疮病人血清有抗表皮基底膜带的IgG循环抗体,相当多的病人也有抗基底膜带的IgE抗体。损害周围存在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脱颗粒现象,因此有可能Ⅰ型变态反应参与皮损形成。将免疫荧光的反应底物首先在1M的NaCl中孵育,将表皮和真皮从透明板分离,间接免疫荧光的敏感性提高,并且类天疱疮抗体结合于这种盐水分离的人工水疱的顶部,即基底细胞的底部。

  (二)发病机制

  大疱性类大疱疮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性无相关性,除补体C3外,经典和替代补体激活途径的其他成分及补体调节蛋白β1 H也沉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基底膜带。大疱液中亦可见激活的补体成分。体外实验也证明类天疱疮抗体能结合经典和替代途径的补体成分沉积于真皮基底膜带,这些研究证明大疱性IgG能以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以C3放大机制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免疫电镜证明天疱疮抗原在半桥粒,它在连接基底细胞和基底膜之间有着重要作用。抗体结合在基底细胞内外的半桥粒板上。用免疫荧光等方法,类天疱疮抗原有两种不同的分子,一种是230kDa,BPAG1编码这个分子的cDNA的克隆,显示属包含纤维血小板溶素1的基因家族,超微结构BPAG1位于半桥粒斑部位。

  动物实验证明抑制BPAG1功能,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并无致病作用。而当抗BPAG1抗体与BPAG1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而引起炎症和真皮下水疱形成。免疫化学方法测出的另一个抗原是180kDa(也有人称为166和170kDa)的分子,现称之BPAG2或ⅩⅦ胶原纤维,此为一种跨膜分子。cDNA克隆的染色体定位证实BPAG1和BPAG2为由不同基因编码的完全不同的分子化合物。BPAG1仅位于细胞内的半桥粒斑,而BPAG2位于细胞膜,即部分位于细胞内,部分位于细胞外,属典型的跨膜分子。抗这两种抗原的类天疱疮抗体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是病因性的。目前认为类天疱疮损害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抗体结合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从而激活了补体经典途径,也同时激活了C3放大机制,激活的补体成分引起白细胞的趋化反应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产物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反应,最后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导致真表皮分离。也有人提出类天疱疮抗体与BPAG2结合导致半桥粒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基底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丧失,真表皮分离大疱形成。

  某些药物也可引起类天疱疮,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青霉素、速尿、安定等,5-Fu局部应用和X线照射也能引起限局性类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其他疾病伴发亦有不少报道,如多发性肌炎、寻常性天疱疮、疱疹样皮炎、SLE、溃疡性结肠炎、肾炎、多发性关节炎、扁平苔藓及银屑病等,未见小病与感染有关的报道。

病例说明书
疾病名: 大疱性类天疱疮
所属部位: 皮肤
相关查看
[简介]
大疱性类天疱疮介绍
详细>>
[病因]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详细>>
[症状体征]
大疱性类天疱疮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详细>>
[检查化验]
大疱性类天疱疮应该做哪些检查?
详细>>
[鉴别诊断]
大疱性类天疱疮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详细>>
[并发症]
大疱性类天疱疮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详细>>
[预防保健]
大疱性类天疱疮应该如何预防?
详细>>
[治疗用药]
大疱性类天疱疮应该如何治疗?
详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