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专访广州军体医院针刀疼痛治疗中心主任张瑾:揭秘神奇的针刀医学

更新时间:2010-09-24 01:54:40

  针刀医学是在小针刀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她是中医针灸学与西医外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针刀医学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疗思路和技术,显著地提高了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四肢关节疾患等疑难病症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医学学科。39健康网特别访问了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委员,广州军体医院针刀疼痛治疗中心主任,张瑾主任医师来给我们揭开针刀医学的神秘面纱。

  专家介绍:


  张瑾,广州军体医院针刀疼痛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特邀授课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省中医学院,从事疼痛临床治疗工作20余年。1993年开始涉足针刀医学,师从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

  就诊信息:地址:广州火车东站西侧(100米)林和西路,中泰广场旁 预约电话:020-34475378 13527792772,网址:www.xiaozhendao.com

  39健康网:针刀跟针灸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呢?

  张瑾主任:首先是诊治思路的区别,针灸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治疗;而我们针刀是以针刀医学为指导在病变部位上治疗。针灸的穴位和针刀的病变部位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穴位是按照古代医学家告诉我们的方法在人身体上测量出来的,现代人更注重穴位的平面概念。而针刀治疗的病变部位非单纯中西医诊断学上的病位,而是运用精细解剖学、诊断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并以针刀医学独特的诊断思路和触诊方法,对病灶进行的精细定位,它包括了病损组织的位置、层次、性状、范围等内容,所以,它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的病位。其次是治疗器械的区别,针灸针是直径较小的前端尖锐的针具,而针刀是比针灸针粗直径在0.8mm左右,前端平口带刃的针具。所以,针刀有比针灸更强的激发经气,调整经络的作用,更有手术刀切割剥离硬化粘连软组织的作用,但却没有刀口,没有流血,甚至没有疼痛。

  39健康网:针灸要针下沉紧才叫“得气”,也就是针至病所,而针刀呢?

  张瑾主任:针灸针如果扎到了正确的穴位,医者手下会有沉紧感,患者会有酸胀感,这时我们要运用一些提插捻转的手法来加强刺激;针刀碰到病变部位我们会感到刀下有阻力感,这时我们就要迅速的做一个叫“切刺”的手法,以突破硬结组织,同时我们会听到“卡擦”一声。那么这种针灸的沉紧感和针刀的阻力感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是一回事。针灸针在进入组织后遇到了阻力,碰到了硬结,针下去当然会有沉紧感。

  39健康网:针灸扎的穴位和针刀扎的病变部位具体有什么不同?

  张瑾主任:从理论上说穴位和病变部位是一致的,只是现代人理解上存在误区。

  所谓经络腧穴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与疾病进行抗争中,所发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现(征)象,比如胃痛,在下肢的前外侧(足三里等穴位)、背部11、12胸椎旁和上腹部等部位触摸有压痛和硬结,而按压或针刺这些部位胃痛就能缓解。人们发现这些体表阳性反应点与内脏的生理病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联都是有规律的,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重复的,那年代既不知道神经学,也没有细胞学,只能用自然界的现象,用他们当时仅有的对人体了解的一些知识,并用当时的哲学科学(阴阳五行)诠释、归总成经络腧穴体系,人们发现这些经络线路和穴位都是固定的,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尺寸测量出来的。

  古人通过上述过程发现了经络体系,并归总成一定的规律传于后世。然而后人在学习运用时只拘泥于经络腧穴的表象(在体表的位置和尺寸)而忽略了其本质(具体的组织和层次)。现代人按图索骥,照古书记载测量穴位,其实最初古人找到的穴位还是通过望闻问切触摸到的。所以穴位的实质首先是疾病的反应点然后才是治疗点。既然是反应点,就有外观颜色、形状的改变以及触诊可按到的痛性结节。所以现代腧穴的实质应该是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诊察方法(望、闻、问、切诊)所发现的反应异常的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这些腧穴是有形的、立体的、三维的,和我们在针刀临床触诊到的病变部位是一致的。

  针刀临床使我们对传统中医的经络腧穴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所以在针刀治疗各种杂病时,我们会运用经络学说的思路来指导临床,但在找穴位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按照古典医籍的方法测量,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得运用现代解剖学、诊断学的知识,通过针刀医学特有的触诊方法,去找阳性反应点,并精确穴位的具体组织和层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穴位!


张瑾主任正在给患者治疗 第一页 1 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