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更新时间:2010-09-24 19:08:0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lk Coagulation,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由此而产生的临床以出血、溶血、休克、栓塞和溶血的一组综合征。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归属于祖国医学的“瘀血证”的范围内。瘀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于体内所致的疾病总称。瘀血有4种含义,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有所停聚;二是指血液的成分或性质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血运不畅;三是常提及的“久病入络”,即由于脉络受损而血的运行涩滞;四是已离经脉尚未排出体外的血液。

  《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瘀血一词,但也意识到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故在《素问·调经论》中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中认为瘀血主要会引起疼痛、痹证、?积、痈肿几方面的病证。汉代张仲景在《金匾匮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中首先提出了瘀血的病名,认为瘀血证有胸满、唇痿舌青,但欲漱水不欲咽等临床表现。到了宋代,对瘀血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直指方·血滞》中说:“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当为之调血。血之外证:痰呕、烦渴、昏愦迷忘、常喜汤水漱口,不问男女老少,血之一字,请加意焉,用药川穹、蓬术、桃仁、灵脂、生地黄、北大黄为要,呕甚者多加生姜,以此先利其宿瘀”。

  在治疗上,《内经》重视气血运行正常的观点,提出了调畅血行,祛除恶血的治疗思想。《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另外,《至真要大论》中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治则,均包合活血化瘀之意。在《治百病方》中有由当归、川芎、漏芦、桂蜀椒、贝母等药组成的,用于治疗瘀证的方剂。而《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30多种,奠定了治疗瘀证的基础。张仲景所制定的桂枝茯苓皮、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九等方剂,为后世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证树立了典范。张景岳对瘀血证治疗很有体会。在《景岳全书·血证》中提出:“血有蓄而结者,宜破之逐之。以桃仁、红花、苏木、玄胡、三棱、莪术、五灵脂、大黄、芒硝之属”;“血有涩者宜利之,以牛膝、车前子、泽泻、木通、瞿麦、益母草、滑石之属”;“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以当归、牛膝、川芎、熟地、醇酒之属”;“补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景岳全书·妇人规·血?》中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表明张氏在治疗上注意到了气血的关系。清代叶天士倡导“通络”之说。近代医家张锡纯对活血化瘀药的作用有了新的发挥。《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棱莪术解》说:“三棱、莪术为化瘀血之要药”。

(实习编辑:吴小亚)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