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孕期贫血症的SOS

更新时间:2010-09-24 19:14:18

  在怀孕期间,由于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胎儿会通过胎盘吸收母亲体内的铁和蛋白质等原材料来制造宝宝的血液,宝宝从一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受精卵长到出生时身长50cm,体重约6-7斤重的新生儿,孕妈咪对于铁和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需求量较孕前是有较大程度的增加的,因此如果不注意补充这些营养的话,孕妈咪是很容易贫血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

  对于健康的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10g/L可以诊断为贫血,而对于孕妈咪来说,由于妊娠的血容量增加的缘故,血液会相对稀释,因此只要低于100g/L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对于贫血还有哪些知识是您必须了解的呢?

  1、站起来的时候两眼发黑就可能是贫血。

  对。如果你有头晕眼花乏力的情况,尤其是坐着突然站起来的时候,两眼发黑,或是眼冒金星,那多数就是贫血了。

  2、贫血是很常见的,一般不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错。贫血会使孕妇的血液携带养料和氧气的能力下降,严重的话会影响胎儿的营养吸收。一般新生儿不至于贫血,但体内铁的贮备会比正常的新生儿少,在出生三、四个月之后,吃母乳的婴儿也可能会贫血,免疫力会下降,一不留神就可能会出现感冒发烧等情况,让父母们心疼不已。

  3、如查出贫血的话,只要多吃点红枣赤豆汤就行了。

  错。很多人都会煮上一大锅传统的红枣赤豆汤,或是血糯米等食物,天天吃。这真的是补血最好的方法吗?其实,红枣、赤豆、血糯米、黑木耳确实是植物性食品中含铁量较高的,长期食用对贫血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植物中的铁吸收率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

  在怀孕期,由于胎儿对铁等营养的需要量较大,除非大量食用,否则就好比是用掉了一盆水,只加入了一杯水一样,孕妈咪的血色素仍有可能继续下降。相对来说,经常食用一些动物的内脏,如肝、心等,(可以每周吃1-2次,每次2两左右),还有红色的瘦肉如牛、猪、兔肉等,动物的血(可以煮豆腐血汤等),这些食物的含铁量高,而且主要成分是血红素铁(或肌红素铁),与人体中的成分接近,因而最易吸收。只要没有剧烈的妊娠反应,吃这些食物比吃抗贫血药更好,因为大多数抗贫血药都会使孕妇产生恶心、呕吐、胃痛等胃肠道副作用。

  4、动物肝脏吃不得,胆固醇太高了,还含有毒素。

  错。对于孕妈咪来说,适量的胆固醇是体内很多与胎儿发育有关激素的原材料,也是人体必要的营养。肝脏中含有的代谢废物或汞、铅等重金属毒素并不比别的脏器高多少,甚至远低于骨髓中的重金属量,所以不必为此过于担心。

  动物脏脏中有些猪肝有可能含有瘦肉精,会危害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因此,您一定要买通过国家检疫的放心的肉制品。而在鸡肝、鸭肝中是不会有瘦肉精的,可以适当食用。

  5、贫血的孕妈咪要多吃深色蔬菜。

  对。孕妈咪平时应尽量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品种要多种化。吃蔬菜注意多吃一些含维生素较多的深色蔬菜,特别是含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较高的蔬菜如青菜、青椒等,卷心菜中也含有很多的叶酸。但也有一些蔬菜对于预防贫血是不利的,您要尽量少吃,如笋类、茭白、草头、菠菜、空心菜等。

  以往有人认为菠菜中含铁量多,应该对抗贫血有好处,其实菠菜中的铁虽多,但和其它这几种蔬菜一样,含有很多草酸、植酸,会在胃肠中和铁、钙结合,会影响铁和钙的吸收,因此其中铁的吸收率是很低的。如果要吃蔬菜,最好是先用水氽一下再炒或拌着吃,这样大多数草酸可以溶解在水里,人体可减少草酸的摄入。

  水果中弥猴桃、青枣、橙、柚子、火龙果等也含有很多的维生素C,可以经常吃一些,建议孕妈咪可每天吃100-200克水果。

  6、孕妈咪如有牙龈出血也要去看医生,但用药一定要谨慎。

  对。孕妈咪如有牙龈出血、痔疮出血或鼻出血等失血现象,即使是少量的出血,长期的慢性失血也会引起血色素的下降,应及时到相应的科室就诊,积极治疗,不能认为这是怀孕的常见情况就不加理会。但在诊疗过程中,一定要对医生说明自己怀孕的情况,以免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出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或者可以到有齿科和内科的妇产科医院就诊,妇产科专科医院的医生会对孕妇可以用的药物情况更加熟悉,对妊娠期牙龈出血等疾病的治疗更有经验,不做任何对胎儿不利的治疗。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