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荨麻疹型药疹临床分析

更新时间:2011-01-06 18:46:47

【摘要】 目的 分析多种不同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的临床特征。  方法 总结2001~2003年3月间的214例荨麻疹型药疹,常见的致敏药物有12种之多。其中破伤风疫苗引起36例,占16.82%,其次为狂犬病疫苗31例,占14.49%,青霉素类29例,占9.35%,及痢特灵等。其中25例伴血管神经性水肿,占11.68%,14例伴血清病样综合征,占6.5%,17例伴胸闷气急,20例伴血压降低,9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未发现肝功能异常。结果 所有患者经甲基强的松龙40~60mg,维生素C2g静脉滴注,口服抗组织胺药均获痊愈。结论 荨麻疹型药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可由不同药物所致。临床上根据服用的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及潜伏期可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由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皮肤损害。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皮疹,而相同类型的皮疹又可由多种不同的药物所引起。我科从2001年1月~2003年3月共诊治各种不同药物所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共214例。现做系统回顾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皮肤科医师明确诊断为荨麻疹型药疹的214例患者中,58例为我院住院病人,156例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10例,女104例。年龄5~65岁。其中5~10岁8例,占3.7%。11~20岁26例,占12.2%。21~60岁165例,占77.1%。大于60岁15岁,占7%。  1.2 致敏药物 共有12种,依序排列为:破伤风疫苗:36例;狂犬病疫苗:31例;青霉素类:29例;痢特灵:26例;阿司匹林:20例;先锋类:20例;阿莫仙15例;他巴唑:11例;双黄连:8例;碘造影剂:7例;胰蛋白酶:6例;右旋糖酐:5例。  1.3 潜伏期 214例患者因服用不同的药物所致,其潜伏期长短不一,2h~21天不等。其中碘造影剂最短为2h,其次为阿司匹林1天,右旋糖酐为2天,先锋类、双黄连、胰蛋白酶为5~10天,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苗、青霉素类、阿莫仙和痢特灵较长为10~21天,他巴唑最长为14~21天。  1.4 临床表现 214例患者均为全身弥漫性风团样损害,其色泽鲜红,皮损持续不退伴有剧烈瘙痒,伴血管神经性水肿者25例,占16.4%。其中由青霉素类引起的8例,痢特灵引起的为8例,破伤风疫苗引起的为7例,阿莫仙引起的为2例。  伴有发热,关节酸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血清病样综合征者为14例,占6.5%。其中破伤风疫苗引起的为6例,狂犬病疫苗引起的5例,痢特灵引起的3例。胸闷气急者为17例,占7.9%。血压低于60~80mmHg者为20例,占9.4%。  214例患者中伴发热在38℃以上为12例,占5.6%,38℃以下为84例,占39.3%,无发热者为118例,占55.1%。  1.5 药敏史 214例患者中的78例有药物过敏史,占36.4%,其中青霉素类过敏为28例,SMZCo过敏为16例,先锋类过敏为20例,正清风痛宁过敏为5例,散利痛过敏为5例,解热镇痛药过敏为4例。  1.6 实验室检查 198例患者经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为65例,占32.8%。14例血清病样综合征患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者10例,尿红细胞均为阴性。58例做肝功能检查:未发现肝功能异常。  2 治疗与转归  药疹一经明确诊断,立即停用致敏药物以及可疑致敏药物,给予甲基强的松龙40~60mg,维生素C2g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抗组织胺药开瑞坦1粒,每天1次,酮替芬1mg,每天2次。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局部用复硼洗剂消炎止痒。待风团样损害平伏,其颜色减淡,甲基强的松龙以1/4减量,以避免在治疗中激素减量过快而引起的皮损反复。对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患者,血压低于60~80mmHg者即刻给予地塞米松5mg,维生素C0.5g,25%葡萄糖静脉推注,肌肉注射扑尔敏针剂10mg。经过治疗,全部患者均获得痊愈,痊愈率达100%。  3 讨论  药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皮肤或粘膜发疹,由药物通过注射,口服或者其他方式进入人体内所致。其发病机制大多数为变态反应所引起,常见的有Ⅰ、Ⅱ、Ⅲ、Ⅳ型,其发病具有一定潜伏期,首次为7~21天,再次用药可小于24h。有少数为非变态反应性所致,药物可以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病情急,潜伏期短。临床上引起药疹的药物常见有5大类:(1)抗生素类,以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为多见;(2)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3)镇静催眠药物以及抗癫痫药物,以苯巴比妥引起者为多见;(4)异种血清制剂以及疫苗;(5)某些中药制剂 [1] 。在临床上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疹,如固定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等。本文所示不同的药物所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其发病年龄以21~60岁中老年为多,有165例,占77.1%。5~10岁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少分别为8例和15例,分别占3.7%和7%。儿童可能较少用药,并且免疫系统反应能力尚欠完备,而老年人则可能与其免疫应答退化有关 [2] 。  本组致敏药物总共有12种依序排列为:破伤风疫苗36例,占16.82%;狂犬病疫苗31例,占14.49%;青霉素类29例,占13.55%;痢特灵26例,占12.15%;阿司匹林20例,9.35%;先锋类20例,占9.35%;阿莫仙15例,占7.01%;他巴唑11例,占5.14%;双黄连8例,占3.74%;碘造影剂7例,占3.27%;胰蛋 白酶6例,占2.80%;右旋糖酐5例,占2.34%。其不同类型的药物导致相同类型的荨麻疹型药疹,其中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者25例,占11.68%;血清病综合征14例,占6.5%;胸闷气急17例,占7.9%;血压低于60~80mmHg者20例,占9.4%。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及时治疗。本研究可以看出内服阿司匹林,静脉应用碘造影剂或右旋糖酐,发病急潜伏期短为2h~2天,临床上符合非变态反应性发病机理。使用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苗、青霉素类、先锋类、痢特灵、阿莫仙和双黄连的潜伏期为5~21天,使用他巴唑的潜伏期为14~21天,符合变态反应性发病机理。荨麻疹型药疹多属于Ⅰ型变态反应,较常见。Ⅲ型变态反应除风团样外还可伴血清病样综合征。在使用以上这些药物的时候,一旦发现风团应该考虑药物所致。  药物引发的荨麻疹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损在临床上往往无明显不同,因此在应用了某种药物特别是本文所提到的12种药物后突然发生风团样损害,且色泽鲜红,持续不退,应该提高警惕,详细询问服药史。尤其对过去无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的,首先要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性,要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本研究表明不同的致敏药物可以引起相同类型的荨麻疹型药疹,其临床表现除持续的风团样外可以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综合征、胸闷气急、血压降低以及不同程度的发热。药疹的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目前对药物反应的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特点以及病史,包括服药与皮疹的发生时间关系、服用的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同时,我们要注意药物引发的荨麻疹非变态反应机制,由某种药物直接药理作用使肥大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所致,在这类反应中病人过去多无应用该药物的历史,首次用药即可发生,应该结合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