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急症针灸|胆道蛔虫病

更新时间:2011-01-06 19:10:05

 针灸大全急症针灸-胆道蛔虫病-【概述】胆道蛔虫病系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症。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突发强烈的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向肩胛间区或右肩放射,部份病人伴恶心呕吐,继发感染时有发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间歇期疼痛可消失或很轻微。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始见于50年代末[1]。用针灸配合内服乌梅汤治疗48例胆道蛔虫病患者,结果均获痊愈[2]。近二十余年来,非手术疗法已逐渐成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无论在方法上或疗效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如在诊断上,发现约80%病人的胆囊穴有触痛或可触及硬结;取穴上,从各地经验看以循经取穴配合局部选穴较佳;刺激法上,广泛应用毫针、粗针、电兴奋、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综合各方面资料,针灸治疗本病的平均疗效在95%左右,特别是在早期,更有肯定的效果。针灸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作用机理,一些实验证明,针刺有效穴位,对奥狄氏括约肌有明显解痉作用,并能使胆总管收缩,这可能是针刺驱除胆道蛔虫的生理基础。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体针(之一)1.取穴主穴:分四组。(1)中脘透梁门、大横;(2)胆俞、脾俞;(3)上胆蛔穴、下胆蛔穴;(4)内庭、退蛔穴。配穴:分二组。(1)迎香透四白、至阳、期门、太冲、足三里;(2)神门、交感、胰胆、胃、大肠。上胆蛔穴位置:右侧锁骨中线与肋弓下缘交界处。下胆蛔穴位置:足三里穴上1寸。退蛔穴位置:自鸠尾穴为准向右沿肋骨弓绝缘每隔1寸为1穴,共4穴。2.治法主穴每次仅取一组,如效不佳,再酌选一组配穴。四组主穴和二组配穴可轮用,亦可单独配用。中脘透梁门,右侧腹痛明显透右梁门,左侧明显透左梁门;大横穴可深刺至2寸左右;胆俞、脾俞,亦宜以28号针略向脊柱斜刺至有酸、麻、胀强烈得气感。余穴均须激发明显的针感。然后大幅度捻转提插,施泻法强刺激。上胆蛔穴直剌1寸~1.5寸,下胆蛔穴直剌1.5寸~2寸,平补平泻法。内庭穴,剌至得气后,令病人作深呼吸慢吐气,反复3~5次,再针退蛔穴,得气后,行强剌激泻法。留针30分钟~6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3.疗效共观察972例,针刺为主结合药物驱虫,平均治愈率95%~100%。其中520例,仅用第二组主穴,结果1~3次治愈309例(59.42%)[3~5,19]。(二)体针(之二)1.取穴主穴:阿是穴1、阿是穴2。阿是穴1位置:位于足三里下,压痛感最显处。阿是穴2位置:位于右侧臀部,在骶管裂孔与大转子高点连线以上外1/3处之敏感点。2.治法任选一主穴。阿是穴1,先于该穴上反复用力按压,当腹部剧痛出现明显减轻或消失倾向时,即在此点进针。得气后,宜采用“气至病所”手法,反复施行,使针感向腹部方向传导。留针时间据症情变化而定,在此期间可间断予以运针刺激。阿是穴2,用5寸长毫针垂直剌入2寸~3寸,持续捻转5分钟,当疼痛大减后,留针20分钟~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或据疼痛情况随时施针。针刺治疗同时可服乌梅汤加味或食醋适量,每日3次;鼓励患者进高脂肪餐。在疼痛缓解24小时后,每日服驱蛔灵3.5g,连服两天。3.疗效以上述方法治疗283例,其总有效率为96.8%~100%[6,16]。(三)粗针1.取穴主穴:主穴。配穴:上合谷、胸椎7透胸椎9。主穴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上缘。上合谷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基底部。2.治法先取主穴,如不能即时止痛加取配穴。患者端坐低头,暴露背部,选直径1毫米粗,2寸长之特制粗针(赤医针),与皮肤成30°~40°角,对准主穴,向下斜刺至皮下,然后顺脊柱平刺1寸~2寸,留针;上合谷以28号3寸毫针先直刺进针1寸~1.5寸,得气后退至皮下沿第二掌骨向指掌关节透刺;另用同样粗细和长度的毫针,从第7胸椎棘突上缘沿皮下透向第九胸椎。留针时间亦可据症情变化而定。每日1次,3次后改为隔日1次。3.疗效粗针(原名赤医针)上法治疗920例,治愈率在95%左右[7,8]。(四)穴位注射1.取穴主穴:期门、阿是穴、胆俞、鸠尾。配穴:中脘、阳陵泉。阿是穴位置:腹部压痛最显著处。2.治法药液:维生素K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注射用水。以主穴为主,疗效不明显者改取配穴。每次取1~3穴,阿是穴必取。阿是穴须用皮内注射针头刺入,将注射用水0.3ml~0.4ml注入皮内,使局部成典型橘皮样变(不可注入皮下,以免影响效果)。余穴可注射其他三种药物中的任一种,针入得气后,缓缓推入。维生素C每穴0.3g~0.5g,维生素K3每穴0.5ml,当归液每穴0.3ml~0.5ml。穴位注射,每日1~2次。3.疗效共治165例,胆绞痛有效率93%~100%[9~11,14]。(五)耳针1.取穴主穴:胰胆、迷根。配穴: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2.治法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刺右侧,疼痛未止再针左侧。捻转运针,刺激须强,留针30分钟~1小时,每5分钟~10分钟行针1次;或以0.25%普鲁卡因在上述耳穴注射,每穴0.3ml。每日1~2次。3.疗效治疗106例,止痛有效率84%~97%[12,13]。(六)指针1.取穴主穴:胆俞。2.治法患者取俯卧或伏案位,医者以双拇指按揉胆俞穴,壮实者施力重,瘦弱者可轻柔些,以酸胀为度。每次施术5分钟~10分钟。3.疗效以上法共治20例,疼痛消失1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15]。(七)电针1.取穴主穴:胆俞、阳纲、期门、日月、肝俞。配穴: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2.治法主穴每次取2~4个,配穴取2个,均为患侧。以28号1.5寸毫针,胆俞、阳纲、肝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5mm~20mm,期门、日月向外斜刺15mm~20mm,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直刺25mm~30mm,得气后用泻法,再接通电针仪,疏密波,以患者有麻刺感并能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30分钟,每日1~2次。3.疗效以上法共治83例,结果有效率达100%[17,18]。(八)其他措施1.注意观察腹痛发作的频率及程度,随时检查腹部压痛和肌紧张的变化。2.痛止后,需立即服驱虫药驱虫,并注意大便次数和排出的蛔虫数量。急性症状消退后要注意残存的症状体征,有必要时可作进一步检查。3.严重呕吐者配合输液,合并明显感染者宜加用抗生素。如针灸治疗后,疼痛仍不止且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黄疸加深,胆囊、肝脏肿大,腹肌强直等危急症情者,宜中转手术。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医案一郭××,男,14岁,病志号87722。主诉:右上腹部剧痛2天。病史:该患于昨日早晨开始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放散到右胁部,伴有呕吐,吐物为食物,大便正常,无暴饮暴食及食腐败食物史,有蛔虫史。检查:痛苦面容,侧曲伏卧,神志清楚,不断呻吟,舌红苔黄,心肺无著变,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部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拒按,脉数,体温正常,白细胞数不高。诊断:胆道蛔虫病。治则:理气利胆,驱蛔止痛。取穴:肝俞、胆俞、阳陵泉、上脘、中脘、足三里、大椎、身柱。治法:大椎、身柱、肝俞、胆俞,每次取2~3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15分钟,每日1次。足三里、阳陵泉、上脘、中脘,每次选2穴,每日1次,留针30分钟。以上方法治疗1次后,回家大便排出蛔虫3条,腹痛大减。翌日复诊1次而愈。(王凤仪医案)医案二李×,女,45岁。1978年5月8日初诊。主诉:右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3小时。病史:患者于3小时前突然右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并伴呕吐,吐出蛔虫2条,发作时屈膝抱腹,辗转翻滚,手足厥冷;在疼痛间歇时,剑突下有火烧感。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中等形体,行动自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胆道蛔虫病。治则:安蛔祛蛔,理气止痛。取穴:鸠尾、阳陵泉、右上腹压痛点(一般在剑突下偏右方)。治法:毫针刺法,均用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60分钟。在治疗期间绞痛发作1次,又再消失,继续留针加灸。又观察治疗30分钟未再发作而起针。次日又用同样的方法针治1次,便出蛔虫数条,经追访未再复发。(孙学全医案)医案三吴××,女,29岁,农民。1979年3月8日初诊。主诉:腹痛3天。病史:于3月5日起,突然于右上腹部剧发阵发性钻顶痛,痛时捧腹屈膝,满床打滚,手足发冷,并有恶心呕吐,吐出蛔虫2条,曾经医院检查:体温37.1℃,脉搏87次/分,血压11.6/8.7kPa(87/65mmHg)。大便检查找到蛔虫卵,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取阿托品、安痛定等镇痛药,虽暂时稍见缓解,但又于7日深夜复发剧痛,今晨即来诊治。检查:面色无华,眼睑下凹,不断呻吟。腹部膨隆而软,剑突右下方有压痛。口唇干燥,舌苔微黄,脉微弦。诊断:胆道蛔虫病。治则:疏泄胆气,安蛔止痛。取穴;迎香、四白、不容、腹哀、胆囊穴。治法:以上前四穴分别采用透刺法,行较强刺激,捻转法。胆囊穴用泻法,针后不及10分钟痛止,留针1小时,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运针1次,仅针1次而获效。(黄宗勖医案)【主要参考文献】[1]杨寿良.针治胆道蛔虫病一例记实.江苏中医,1959;(4):31[2]童袁泰等.针灸、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初步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59;7(6):547[3]王健秋.针刺结合药物驱虫治疗胆道蛔虫症271例疗效观察.针灸杂志,1965;(1):17[4]高云甫.针刺胆俞脾俞治疗胆道蛔虫病520例临床分析.江西中医药,1981;(4):27[5]梁栋富.针刺至阳穴治疗胆道蛔虫病34例.福建中医药,1985;6(1):31[6]宋宗俭.针刺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262例.中国针灸,1981;1(2):15[7]福建南平市立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880例临床观察报告.中西医急腹证通讯,1976;(2):30[8]袁安仁等.赤医针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福建医药杂志,1980;(3):5[9]王诗铭.腹部阿是穴皮内水针疗法对胆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48,北京[10]唐建国.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湖南医药杂志,1987;(1):62[11]许毅.当归液胆俞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赤脚医生杂志,1975;(1):36[12]南通医学院附院内科.针刺耳迷根穴治疗胆道蛔虫症23例临床观察.医疗教育参考资料,1979:11[13]玉溪地区第二期耳针学习班.耳针对胆道蛔虫症止痛作用25例初步观察.玉溪医药资料,1975;(1):19[14]张天寿.维生素C鸠尾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胆绞痛.皖南医学院学报,1989;8(2):145[15]郑小敏等.按摩胆俞穴治疗胆道蛔虫症.福建中医药,1988;19(6):3[16]饶筱荣.针剌治疗胆道蛔虫31例.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9(4):16[17]金孟梓.电针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中国针灸,1993;13(3):14[18]罗桂珍等.电针治疗胆道蛔虫症63例.中国针灸,1993;13(4):26[19]刘大伦.耳体针并用治疗胆道蛔虫症临床分析.中国针灸,1997;17(2):81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