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反复高热的罕见病因――回归热

更新时间:2011-01-06 19:38:01

反复高热的罕见病因――回归热

  【病例介绍】

  患者,女,53岁,高热且眩晕2日。体检发现仍高热(体温39.5°C),该患者血压为110/70mmHg,脉搏80次/min。其他系统,包括呼吸、循环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都正常。且并未出现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

  查体发现患者出现点状皮疹,并尿血。临床诊断为不明原因造成的反复发热。数周之前患者有发热病史,并接受了对症治疗。外周血涂片检查发现了形态学似疏螺旋体属的螺旋体。血小板计数显示存在血小板减少症状。

  入院后给予患者口服强力霉素治疗,100mg,bid。此外患者还接受了1U的新鲜血液和血小板浓缩液治疗。治疗2天后,患者发热症状消失,且之后体温一致保持正常。治疗1周后检查发现外周血呈阴性。之后对患者进行了几周的随访,患者的发热等症状没有再次复发。

  【病理检查结果】

  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6.5×109/L;血小板计数,26×109/L;血沉,48mm/h。

  血清胆红素,0.99mg/dL(直接胆红素,0.35mg/dL;间接胆红素0.64mg/dL)。

  SGOT(AST),56IU/L;SGPT(ALT),41IU/L;血清碱性磷酸酶,70IU/L。

  影像学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阳性症状。常规血液培养10日后仍无菌。HAV、HIV、梅毒、疟疾、伤寒、登革热和钩端螺旋体血清学检测均呈阴性。尿液显微镜分析发现大量红细胞(在离心尿液中>100/HPF)。

  【讨论】

  虱媒回归热和蜱媒回归热是一个重要但是并不常见的引起发热的病因。同时也是导致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在高烧患者中,确诊该病需要凭借对外周血进行姬姆萨染色或者瑞氏染色,如果发现有疏螺旋体属则可确诊为回归热。

  该病具体临床表现为:潜伏期2~15天,通常为7~8天。本病起病急骤,先有畏寒,继以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为表现,同时可伴眼结合膜充血、鼻衄、肝脾肿大等。持续发热6~7天后,体温于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以下,可出现大汗,甚至虚脱。转入无热期即间歇期2~4天,又有畏寒高热发作,持续数日后退热,少数病例可有数次复发,可并发肺炎、脑膜炎等。

  在该病例中,出现了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该患者颈部、胸部布满了点状皮疹,并且出现了血尿。血小板减少是人类回归热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不清楚。曾经有研究显示,疏螺旋体由于可使细菌与血小板结合,从而导致血小板清除。

  目前该病在我国的确切发病率以及流行情况并不清楚。该病的罕见情况可能与报道不足以及诊断不足有关,可能存在将该病与其他发热疾病混淆的情况。在本病未出现回归热型前,须与斑疹伤寒、伤寒、流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鉴别。

  虽然在由螺旋体导致回归热的患者中通常可以很容易通过对进行了姬姆萨染色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光镜检查而确诊。但是要区分不同种类的疏螺旋体却极其困难。最近,DNA杂交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在实验室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可以对分子和遗传标记物进行分析,这可能对不同疏螺旋体的鉴别有所帮助。但是由于这些方法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临床上的可行性较低。

  治疗回归热的方法已经很成熟。就像我们在此病例中观察到的一样,使用青霉素、四环素或者红霉素的治疗效果都很好。配合使用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高热护理,流质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毒血症状严重者可酌用激素。有出血倾向时可用安络血、维生素K等。高热骤退时易发生虚脱及循环衰竭,应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病原治疗首选四环素族抗生素。常用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疗程7~10天,亦可用强力霉素100mg顿服。氯霉素、链霉素及青霉素(后者对虱传型有效,蜱传型有耐药株且青霉素不能杀灭脑内螺旋体)亦可应用,但疗效不及四环素族。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须防止发生赫氏反应,如有发生,可用激素、强心及升压药物治疗。

  关于此病的预防,对虱传型回归热的预防应注意隔离患者,并彻底灭虱。热退后需继续观察15日。接触者亦应彻底灭虱,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100mg预防发病。蜱传型回归热应灭蜱、灭鼠。灭蜱可用马拉硫磷或敌敌畏喷洒,灭鼠可用药物毒杀及捕打等方法。在疫区执行任务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或四环素预防发病。

  【相关资料】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疏螺旋体引起的。该病是以周期性高热中间出现明显的恢复为特征的急性感染。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该病有两种流行病学形态――虱媒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蜱媒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

  该病分布广泛,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各国均已证实有本病发生和流行。历史上本病曾多次发生大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在解放前,由于战争、灾荒、饥饿、贫穷及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使虱传回归热在我国几乎年年发生和流行,尤以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发病率为高。解放后,本病已得到控制,1979年9月卫生部将本病由检疫传染病改为监测传染病。

  回归热病因

  (一)传染源: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病人亦可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以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不同种类的软蜱。蜱可终身携带螺旋体,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蜱媒回归热是由很多不同种的疏螺旋体属引起的,每种都是由引发该病的病毒载体钝缘蜱的种类命名的。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较多。病后免疫时间短,仅维持2~6个月,易再感染。两型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