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脊神经根的炎症反应与抗炎药物

更新时间:2011-01-07 15:17:06

  自Lindahl(1951年)和Goldie(1959年)对脊神经根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以来,许多学者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腰椎间盘脱出后所继发的脊神经根炎性损伤确实存在。近年来,我们也通过手术观察到,损伤早期,脊神经根充血,水肿和淤血癍。后期出现神经内纤维化及其它变性改变。Mashall等认为,脊神经根的炎症是由漏出的髓核内所含有的糖蛋白,β蛋白和组织胺直接作用或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即所谓“化学性神经根炎”或“自身免疫性神经根炎”。最新的研究表明,来源于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的许多物质如乳酸、糖蛋白、IgG、基质溶素等和来源于脊神经根周围组织所释放的物质如缓激肽、血清素、乙酰胆碱、组织胺、前列腺素E1、E2、白三烯等均具有强烈的刺激炎症反应的作用。磷酯酶A2(PLA2)在脊神经根损伤时起到强烈的致炎作用目前愈来愈受到关注。Saal通过系列研究发现,手术后的椎间盘组织中, PLA2的含量显著增高。PLA2可以直接通过酶作用破坏神经细胞膜磷酯,也可以通过酶降解产物造成脊神经根炎性损伤。另外,目前的研究还发现,脊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 内合成的一些神经肽除了维持正常的信息传递、调控功能外,还可以介导脊神经根的炎症发生,如P 物质(SP)、血管源性肠多肽(VIP)、神经肽Y (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强啡肽和Y 物质等。研究表明, P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微循环,并导致血浆外渗,还可以通过组织胺的释放间接扩张血管,增加组织充血、水肿。

  上述发现的物质对脊神经根的炎性损伤起到了介导作用,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具体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腰椎间盘脱出后所引起的脊神经根炎性损伤已被大家所认同。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脊神经根的药物也逐渐被众多学者研究和应用。

  1973年, Dilke等学者首先分别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疼痛收到显著疗效。近年来,这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临床, 常用药物有甲基强地松龙(methylpenisolone)、地塞米松(dexamethsone)、倍他米松(betamethas_ one)、曲安缩松A(康宁克通_A)等。其作用机理为: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抑制纤维细胞增长和肉芽组织形成,使细胞间质水肿消退;皮质类固醇在急性期能控制受损后细胞内儿茶酚胺的代谢与积聚,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抑制免疫反应,阻止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脊神经根对炎性介质的敏感性。Olamark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早期静脉应用大量甲基强地松龙能显著降低自体髓核移植所造成的脊神经根炎性损伤。当然,皮质类固醇激素也能引起一定的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代谢紊乱、诱发感染、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最近研究表明:采用硬膜外腔注射药物,使药物距离损伤脊神经根很近,在药物尚未完全吸收,血药浓度达到高峰之前,最大程度作用于脊神经根损伤部位,产生消炎作用。减少了用药量,降低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尽管类固醇药物对脊神经根的炎症治疗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然而仍有部分现象不可解释。Olamark在实验中发现,尽管甲基强地松龙治疗后脊神经根的功能恢复良好,但是其组织学改变却不明显。可见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秋水仙碱(colchicine)是一种非激素类抗炎药物,本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药物,常用于痛风治疗。1979年Rash首先发现秋水仙碱对脊神经根损伤有疗效。其主要的机制为抑制肥大细胞分泌组织胺、抑制炎性白细胞释放溶酶、具有抗微栓作用、抑制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减少粘连和纤维形成。Rash等还认为秋水仙碱有使突出的椎间盘萎缩的作用,但目前尚未得到证实。秋水仙碱对神经组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动物实验提示,局部应用秋水仙碱可使动物出现神经部分脱髓鞘现象,而全身用药则是安全的。

  另外,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着引起脊神经根炎性损害的炎症介质拮抗剂。最新研究发现,麦帕克林(mepacrine)可以抑制椎间盘中PLA2的致炎作用。已被证实的PLA2抑制剂还有阿的平 (quinacrine), manoalide, manologue和pbro- mophenacy,lbromine等。5-羟色胺(5-HT)与P物质共存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核团内,实验证明小鼠鞘内注射5-HT可抑制注射SP引起的咬、抓反应,且这一效应又可被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 (cinanserine)翻转。生长抑素(somatostation, SOM)也有对SP的抑制作用,且有量效关系。 Wehing等采用炎性细胞介素(IL-1)受体拮抗剂能显著减轻脊神经根炎性损伤。但上述药物或因作用机制不明确,或因作用缺乏特异性,或因毒副作用较大,目前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应用于临床。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