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避免过度疲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更新时间:2011-01-12 14:36:41

避免过度疲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2009-10-26王宇见习记者王宇通讯员尹文仲  9月30日凌晨,著名演员赵本山突感不适被送至上海南汇中心医院(华山医院南汇分院)急诊处置,之后转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做进一步救治。据相关人士透露,赵本山的病情诊断为先天性脑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媒体报道,赵本山此次发病主要是由过度疲劳而引发的。  一时间,蛛网膜下腔出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该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又该如何做好预防和治疗呢?具有多年神经外科诊断和治疗经验的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欧明亮为读者作了有关解答。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溢血的一种,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病急,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常有情绪波动、过分用力等诱因,常伴有剧烈头痛,意识清楚或有一过性意识障碍,亦可突然昏迷,少数病人有精神症状,部分病人会进行性出现肢体活动、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障碍。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原因,欧明亮说,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颅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经全脑血管造影及脑CT扫描未找到原因者。  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另外,吸烟、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密切相关。大量饮酒可能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包括血凝机制和脑血流之改变,可加速促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报道,过量饮酒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非饮酒者的2倍。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表现?欧明亮说,该病急性期表现为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30~40岁青壮年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该病易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有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  头痛与呕吐是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症状。患者从突然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开始,常伴有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头痛分布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部,并可放射至枕后、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及两腿等,并持续不易缓解或进行性加重。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症状、体征均不明显,且消失快,恢复完全。重者可有中枢性高热、迅速昏迷、出现去皮质强直,甚至死亡。  欧明亮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主要依据是看患者有无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腰穿压力明显增高和血性脑脊液,眼底检查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等可临床确诊。  对于该病病因的诊断,欧明亮说头颅CT扫描MRI及DSA是确诊本病病因的重要依据。  对于如何预防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欧明亮说预防主要的措施是避免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控制血压。  另外对可引起出血及其他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血脂、吸烟、过度饮酒等疾病,应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调整和控制饮食,保持积极愉快乐观的生活态度,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价值。  欧明亮说,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关键是如何把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液尽快清除,采用置换脑脊液,能减轻血液对脑膜的刺激,减少了致脑血管痉挛的因素,注入生理盐水使颅压保持相对稳定,又能稀释血性脑脊液,预防出血后的蛛网膜粘连。  本疗法不失为一种安全而又有效的治疗新措施,但尽管有诸多优点,也不能说置换疗法就没有危险性。操作时应注意严格按规范操作,注意无菌观念,放液速度要慢,置换不要过频,应隔天或隔2天以上进行1次,而且一旦腰穿发现脑脊液已变清,则不必再置换。要据病情而定,不可千篇一律。对于诊断不明或疑有脑疝形成可能者,不宜进行置换脑脊液。  若头颅MRI或DSA检查明确原发病灶为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开颅手术治疗。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