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鸡眼怎么治

更新时间:2012-11-22 11:53:43

    鸡眼是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表面,呈圆形似鸡眼故得其名。祖国医学亦称为“鸡眼”和“肉刺”。中医认为鸡眼是由于足部长期受压,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生长异常所致。那么鸡眼怎么治呢?

  鸡眼怎么治?鸡眼治疗方法有:中医外治法、西医药物治疗法、食疗药膳、手术治疗法、中医药物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法(鸡眼康)。

  具体如:药物腐蚀、中药贴敷、穴位注射治疗、火针、熏灼、液氮冷冻、激光及电灼烧法、挖除术、切除术等。

  药物腐蚀

  如水杨酸。可将橡皮膏中央剪一圆孔,大小与鸡眼一致,贴于患处,将鸡眼露出,撒上水杨酸粉,再用橡皮膏封盖。一般3~5天换药一次,每次换药前清除残留药粉后,用热水泡足,并刮去软化的角质,直至全部剔除鸡眼。

  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鸡眼康、水晶膏或五妙水仙膏敷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等亦可应用。

  挖除术

  [方法1] 疼痛著明的可行鸡眼挖除术,局部麻醉后,用尖手术刀沿角质栓边缘处作环形切口,以有齿镊子夹住,进行剥离,将鸡眼挖出,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胼胝厚者可用热水浸泡后,用刀削去,或外用角质剥脱剂如25%水杨酸火棉胶或维A酸软膏等。

  [方法2]首先沿鸡眼两侧作梭形皮肤切口,切至皮下后,用组织钳将皮瓣提起,可见鸡眼呈黄白色圆锥状,质坚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沿鸡眼周围钝性分离直至根部,如近根部断裂,可用刀尖剔出,不可残留,以免再发。出血点勿需结扎,缝合切口即可止血。用大弯三角针缝合切口。

  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液氮冷冻

  液氮冷冻方法治疗痛苦轻,见效快。利用低温液氮将鸡眼局部冻死,两至三天后鸡眼组织变黑、脱落,达到治疗效果。该方法仅在冷冻过程中稍有不适。相对而言,费用较药物外敷贵一点。

  针灸法

  取银针用酒精灯加热后针如鸡眼处,遂用酒精灯加热银针尾部,片刻后取下银针。

  火针法

  常规消毒皮肤,取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3 ml,行鸡眼处局部浸润麻醉,麻药起作用后,左手持镊子夹一燃烧酒精棉球,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待针头在酒精火焰上烧红后,速刺鸡眼中心,深达基底部,以见出血点为准;

  鸡眼较小者,一针即可,大者周围加刺3针;然后针眼处放酒精棉球,胶布固定,2周后患者无变化,重复上述操作1次。

  穴位注射治疗

  患侧鸡眼穴(外踝后上方约3.3cm处)消毒后,用7号针头,垂直刺入,酸麻胀感后注入10%葡萄糖液10ml,按摩5分钟。半月后重复注射。通常用于多发、复发性鸡眼治疗。

  切除术

  [适应证]

  鸡眼为皮肤角质层增生呈圆锥形向真皮层伸入的肿物,好发生在足底、趾侧受压部位。一般小的鸡眼可用药物敷贴治愈。对位于足跖负重部位,行走剧痛,经药物治疗无效者,或屡发感染者,在炎症消退后均应行手术切除。

  对于不能直接缝合的大鸡眼,则不应用单纯切除术,以免造成切口不能缝合,残留痛性瘢痕,更影响功能。应积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无效,再行切除术及皮瓣修复术。

  趾(指)关节部位及手指掌面的鸡眼,切除后易形成瘢痕,影响活动或指端触觉,宜采用非手术疗法。

  跖、趾骨畸形或突起所引起的鸡眼,须在畸形矫正或骨突切除后,才考虑作鸡眼切除术。

  [术前准备]

  1.清洗局部皮肤。病变附近皮肤及趾(指)甲有真菌病者,应先予治疗后再行手术。

  2.热水浸泡,除去表层厚皮。

  [麻醉]

  局麻(用1%普鲁卡因,以鸡眼为中心作局部菱形浸润麻醉,或直接注入鸡眼根部皮下组织内)。

  [手术步骤]

  鸡眼切除术(图3)⑴沿鸡眼两侧作梭形皮肤切口,切至皮下后,用组织钳将皮瓣提起,可见鸡眼呈黄白色圆锥状,质坚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沿鸡眼周围钝性分离直至根部,如近根部断裂,可用刀尖剔出,不可残留,以免再发。出血点勿需结扎,缝合切口即可出血。用大弯三角针缝合切口[图]。

  ⑵梭形切除

  ⑶缝合

  [术后处理]

  1.术后10~14日拆线,过早拆线易使切口裂开。

  2.伤口保持清洁,避免过早负重行走,以免裂开。

    以上就是对鸡眼怎么治的简单回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