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在唾液中提取抗艾蛋白

更新时间:2010-09-21 15:54:56

  说起艾滋病,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死亡。的确,目前世上没有哪种药能够根治这种疾病,不过,如果告诉你将来可通过药物预防这种病,你相信吗?记者近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吴稚伟教授课题组在抗艾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具有抗HIV感染活性蛋白中初步确定了16个氨基酸的区域和抑制艾滋病毒的感染有关。吴教授透露,预防艾滋病的药物有望3年后进入临床。

  艾滋病人血清作实验试剂

  走进吴稚伟教授的实验室,两位年轻的博士生身着白大褂,戴着橡胶手套,正在分装从全国几大合作医院运回的血清样本及其他实验材料。

  “这些都是艾滋病人的血清?”听到记者问,博士生楚鹰解释:“这些血清已经过灭活处理,病毒去掉了,只剩下抗体,没有危险。”他指着手边的试管说:“这里是40个艾滋病人的血清,他们身体内产生的抗体有的能抑制病毒的复制,有的却不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起强烈抑制作用的抗体,把它甄别出来。”

  口腔唾液中含有抗HIV蛋白

  吴稚伟的工作室就在实验室的里间,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研究资料。谈起这项始于十几年前的研究,吴教授显得兴致勃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病学分析发现艾滋病通过口腔唾液传播的几率是极低的,或者说基本没有。虽然研究人员可以在艾滋病人的唾液里检测到艾滋病毒的基因,但从那里分离出来的病毒却没办法去感染别的细胞。这个现象引出一个大胆猜想:口腔里一定含有一些抗艾滋病毒的成分!

  吴稚伟教授在美国纽约大学工作时,开始从事分离人体口腔下腭唾液的研究,经过对唾液成分的研究发现:唾液里含有若干种能抗HIV感染的活性蛋白,特别是一种称之为GP340的蛋白质,能清除口腔里的某些细菌,对保护牙齿有重要作用。

  “蛋白可以由几百个氨基酸组成,但一般来说不可能是整个蛋白都直接涉及阻止艾滋病毒的侵入,真正跟病毒相互作用阻止病毒侵入细胞的可能就那么七八个氨基酸。”吴稚伟教授到南京大学医学院后,带领课题组和纽约大学继续开展“锁定蛋白GP340特定部位”的合作研究,现在的研究就是寻找特定的功能单位。

  发现16个氨基酸起关键作用

  吴稚伟透露,去年初他们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具有抗HIV感染的活性蛋白的特定功能单位缩小到原有蛋白的1/10区域,并在锁定的107个氨基酸中又发现其中的16个氨基酸有可能在抑制艾滋病毒感染方面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吴教授告诉记者,原来这种完整的蛋白由1600多个氨基酸组成,“缩小包围圈”到16个后,发现它们抗感染的活性没有原来的分子高。经研究分析,估计起作用的有可能是三维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多肽。目前,课题组还在继续确定这个区段涉及的“最少、必需的氨基酸数目”以及有可能的三维立体结构。“要想把它做成药物,每少1到2个氨基酸都会在成本上降低不少,同时在合成技术难度上也要低得多,即氨基酸数越少越容易合成。”

  据了解,吴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已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论文,获得了学术界专家的认可。这一药物何时才能进入临床?吴教授说,通过“分子模拟”技术低成本地合成出药物分子后,还需要做一系列临床前研究,确定它的毒性等一系列生化指标,并完成一系列我国FDA要求的标准化、质量保证和其他一系列规范化实验,争取3年内进入临床。

  世界上尚无艾滋预防药

  据了解,现在治疗艾滋病主要是“鸡尾酒疗法”,即通过几种不同的药物,把它们组合起来给病人服用。虽然治疗效果不错,但存在副作用大、抗药性和高成本等若干问题。此外,这些药物是针对病毒在体内繁殖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来干扰阻断病毒的生活周期,从而达到抑制病毒的复制,将体内病毒载量控制在最低水平。但这有一个前提:病毒一定要复制才能被阻止;如果病毒不复制,药物机理就没有办法实现。所以,现有的治疗手段无法清除病毒。

  吴稚伟课题组研制的新药则具有预防的功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预防艾滋病的药物。谈及这一药物独特的预防机理,吴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病毒有时就像变形金刚,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那部分可塑性比较强。所有的病毒要进入细胞就要在细胞上有一个受体,病毒上的膜蛋白与这一受体相互作用。但HIV病毒有个不同一般的特点:在细胞上光有一个受体CD4不够,还需要一个共受体。病毒颗粒和它的受体结合以后,病毒上的膜蛋白会发生一种结构上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可以打开它原来隐藏的区域,使病毒与其共受体结合,完成侵入细胞的过程。GP340正是通过和那个打开的区域相结合,使HIV病毒无法和共受体结合、融合并进入细胞复制,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吴教授说,实际上和现有治疗性药物的根本差别是,这一药物的机理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靠前,从而起到预防效果。他透露,该研究成果正在申请专利。

 关注艾滋病 关爱生命>>>39健康网艾滋病频道

(实习编辑:吴春丽)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