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科学减肥法 窈窕又健康

更新时间:2010-09-22 11:32:18

  如何才算是拥有一副好身材?好身材的定义不仅是要窈窕,而且有有度,也就是健美有型,太瘦或太胖都不能说是好身材。那么要怎么样减肥才能拥有好身材呢?小编来为你一一支招。

.hzh {display: none; }

  简单来讲,肥胖在人们眼里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

  第一,肥胖是指身体中的脂肪太多,看上去有赘肉,而且身体看上去不苗条,而且体重超标,体形不美;

  第二,肥胖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身体不苗条,却并没有太多脂肪和赘肉,但是体重却超出正常范围,体形也不苗条适度。有些人为了减脂肪和赘肉,有些人则是为了减体重,有些人则是为了让自己的身材更瘦更苗条,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多会把减肥与瘦身混为一谈,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身材更加有魅力。

  肥胖的形成

  有些人认为肥胖就是因为吃得多造成的,其实不然,发生肥胖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从身体生理到疾病因素,从生活状态到心理因素,从生态环境到社会环境,都可能是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结果有所不同。与大家在这里分享发生肥胖和超重的原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择减肥瘦身的问题和方法。

  1 遗传因素

  圆圆今年19岁,这个年龄的女孩,应该是亭亭玉立曲线曼妙才对,但是自从我三年前搬入新居与她为邻,她就和现在一样,像个小水桶,她走路时,给人以一路滚过去的感觉。圆圆的父母都很胖,圆圆这样的体形大概就是遗传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因素的确会导致肥胖。

  如果父母都肥胖,子女中会有70%~80%产生肥胖的可能性;而父母之一肥胖,子女中大概会有40%产生肥胖的可能性;父母都不肥胖的,子女中大概仅有7%产生肥胖的可能性。

  2 饮食因素

  有一位朋友,爱吃肉、牛奶和甜品,更喜爱吃快餐,而且还会拿饮料当水喝,菜几乎很少吃,也很少吃主食。她的体重比正常体重超出了15公斤。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朋友的饮食很不平衡,虽然摄取了含有高蛋白、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品,但是每天食物中含有的身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成分却相对较少。

  这种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不均衡,都会导致肥胖的发生。

  3 年龄因素

  有一位女士,身高1.64米,生孩子之前体重为52公斤,身材匀称健康。生了完孩子以后,体重变成了94公斤,虽然该女士在饮食起居方面已经非常注意,但是体重却在很长时间不能复原。经过检查,发现这位女士身体的内分泌失调,因此才会使体重明显增加。

  花开花落,岁月无情。从女孩到女人,体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身体激素水平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影响身体的肌肉、脂肪和骨骼的生长、分布和健康,于是,人们从亭亭玉立,慢慢变得体态丰满。内分泌因素与肥胖有一定的关系。尽管原因复杂,但肥胖患者通常都会伴有内分泌异常的现象。

  4 习惯因素

  缺乏运动和不规律的生活,影响着都市人的健康,也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缺少运动,常常导致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多余的能量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日积月累就会肥胖。不规律的生活和很晚休息,不但不会消耗更多的体重,反而会减少身体中调节脂肪代谢的“瘦蛋白”水平,增加另外一种“饥饿激素”的水平,刺激胃口吃更多的食物。长此以往,体重也会悄无声息地增加。

  5 污染因素

  人类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食物,这种改造过程也改变了我们自己。养殖产品饲料中包含激素等添加剂成分,果蔬和粮食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都会给身体的能量代谢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体重和脂肪的代谢。

  工业发展产生的废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这种污染会通过食物链和水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造成人体代谢紊乱。日常生活中消毒剂和清洁剂的过度使用,也会影响身体的各种生理代谢,影响内分泌的水平。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肥胖的发生。

  6 药物因素

  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的服用者体重会有所上升,使用抗抑郁药物、β受体阻滞药物和抗组胺药物等也会使体重增加。

  现在的减肥瘦身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从做减肥操到吃减肥餐;从打减肥针到服减肥药;从外用减肥瘦身产品到做减肥手术;从饥饿疗法到喝水减肥;从追随达人到占星卜卦。我经常会在网上和杂志上,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减肥瘦身的文章,很是吸引眼球,减肥瘦身的方法很多。

  比如吃了就减肥的所谓“暴瘦食品减肥法”、“大量喝水撑破肚皮减肥法”、“奖励自己减肥法”、“懒人快速瘦身法”、“床上功夫减肥法”、“给肠子洗澡减肥瘦身法”、“立正站好一分钟减肥瘦身法”、“几句咒语减肥瘦身法”,等等。

  这些通俗有趣的“草根”减肥瘦身方法,很像是巫术,读者看完可以一笑,我也绝对不鼓大家尝试,因为这些方法本身并不管用,而且有可能损害健康。最近我看到一则喝水减肥法,就是鼓励想减肥瘦身的人少吃饭,而且在吃饭的时候放一碗温开水在旁边,把要吃的食物过了水再吃。

  我怎么感觉这好像是在吃汤泡饭。如此众多的方法似乎不是为了减肥瘦身,分明是女人为了虐待折磨自己的身体。女人们却对此不以为然,照例去实践,大有不把自己变成“实验小白鼠”不罢休的气概。

  这大概是女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女人似乎不太在乎结果,而是在乎过程是否精彩,更在乎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心情。尽管很多减肥瘦身方法和实践让人感到天真可笑,但是女人们对减肥瘦身却从来都很认真。

  减肥瘦身依赖科学

  肥胖的后果,不仅使人们失去好身材,而且还会对生活和健康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时候远比身材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大。

  第一,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机会也会随之增加。肥胖还可以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疾病的机会。

  第二,肥胖的人会受到来自生活和社会等周围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对自己没有信心、沮丧和焦虑等。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还会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

  第三,肥胖人群的增加,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减肥瘦身需要尊重生命的本质,为此,有很多医学机构和生产厂商,找到可能比草根更加“正统”的一些减肥瘦身方法,开发出许多产品和治疗手段。那么这些产品和方法究竟是如何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呢?

  4种常用减肥瘦身方法

  常见的减肥瘦身产品和方法主要分为外用化妆品类、口服类以及美容和整形外科类等。

  A:药物减肥:控制食欲,减少热量目前市场上的口服减肥产品主要包括诸

  如消脂肪、去橘皮和改善松弛等作用,这些产品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多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达到减肥目的。

  1. 抑制大脑的食欲中枢:降低食欲,使肥胖者不想进食,进食量减少,减少热量的摄入。

  2. 刺激新陈代谢:增加机体耗氧量,以及脂肪和糖的氧化代谢,以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3. 刺激肠道:减少营养吸收,加快排泄。

  4. 影响脂肪吸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体重的增加,但是对减重作用不明显。

  5. 降糖药物:这一类的产品除了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有时也可用于血糖正常的肥胖患者。

  6. 口服减肥瘦身产品:常见的成分包括儿茶素、咖啡因、番泻叶、吡啶羧酸铬、圣约翰麦芽汁、苹果醋、安非他命、利尿剂、膨胀剂、奥利司、西布曲明和苯丙醇胺(PPA)等。

  专家评论:除了绝对不可服用含有苯丙醇胺成分的产品以外,很多口服减肥瘦身产品中都含有上述这样或者那样的成分,大都对人体有不良反应,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还可能导致成瘾等问题,因此对口服减肥瘦身产品,都需要对其成分有充分的了解,并对不良反应有正确的认识,而绝不能够仅凭广告宣传或销售人员的游说而相信。

  B:整型减肥:效果迅速,安全待议

  目前,通过医学美容治疗可达到去脂肪和减肥瘦身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频谱治疗仪:紧实肌肤,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塑型作用,但是没有减肥瘦身的效果。可以定期使用,对身体伤害性不大,需要坚持使用,方可见效。

  2. 蜂窝组织降解仪:紧实松弛的肌肤,降解橘皮组织,达到塑型纤体的效果,但是没有减重的效果。可以定期使用。

  3. 红外治疗仪:利用红外线的热量,加速脂肪的代谢。可以定期使用。

  4. 吸脂手术:快速改变机体的脂肪分布,效果迅速,但是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5. 截肠手术:可以减少食量,增加饱胀感,但是对身体有损伤,多针对难以改变的超级顽固的肥胖症患者,并不建议对一般肥胖者使用。

  6. 针灸减肥瘦身:这种疗法并不是对所有人有效,但是因为方法简单而且相对较为安全,因此可以作为减肥瘦身的选项之一。可以定期使用。

  7. 缩胃手术、胃箍安装手术和胃绕道手术等:这类手术主要针对患有顽固肥胖症的病人,并不建议对一般肥胖者使用。

  专家评论:主要以物理和机械的方式,达到迅速减轻体重的效果,针灸减肥瘦身除外。但是这类医学方法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有些方法虽然效果较好,但是会给身体留下疤痕,术后也可能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尽管之后出现的很多改良的手术方法,但是仍然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损伤。而且费用昂贵。

(实习编辑:江燕)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