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如何预防
细菌性痢疾应该如何护理?

  预防

  一、急性期患者要卧床休息,大便次数频繁的,应用便盆、布兜或垫纸,以保存体力。

  饮食:以流食为主,开始一二天最好只喝水,进淡糖水、浓茶水、果子水、米汤、蛋花汤等,吃牛奶有腹胀者,不进牛奶。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稀饭、面条等,切忌过早给予刺激性、多渣、多纤维的食物。不要吃生冷食品,可鼓励病人多吃点生大蒜。

  保护肛门:由于大便次数增多,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肛门受多次排便的刺激,皮肤容易淹坏溃破,因此每次便后,用软卫生纸轻轻按擦后用温水清洗,涂上凡士林油膏或抗生素类油膏。

  按时服药:要坚持按照医嘱服药 7~ l0天,不要刚停止腹泻就停止服药,这样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很容易转为慢性痢疾。

  二、慢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饮食上注意少吃生冷,病情较重者应采用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豆浆、蛋汤、瘦肉末、菜泥等,设法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不要过于劳累,腹部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因降低身体抵抗力会使病情加重。要进行力所能及的各种体育锻练,以增强体质,如散步、体操、气功、打太极拳等。

  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为提高疗效,也可采取保留灌肠的方法给药,每天治疗一次。

  三、采取切实可行的隔离消毒措施,切切断传播途径

  l.隔离

  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单独使用,要有专用便盆。

  使用避污纸隔离:教导家用使用避污纸。避免手的传播。由于一时工作的需要,来不及洗手时,可用避污纸防止相互感染。如家属正在干活,病人需用便盆,干净的手可以垫着一张干净的纸去拿便盆,或家属正处理大便等污物,孩子要喝水,也可以垫着一张纸拿水壶。这些干净的纸便是近污纸,采用这种办法,既省时间又省去来回洗手、消毒手的麻烦,达到避免交叉感染的目的。

  避污纸的做法:将清洁的纸裁成方块(一般约 4cm*I0cm左右即可),串在一起,挂在墙上,从前边往后使用。也可将裁好的纸摞在一起,放在固定的地方,从上往下使用。注意这些纸要保持清洁。

  要正确使用避污纸。脏手拿避污纸时,要从中间抓取。注意不要污染了下页的纸。使用时要注意纸的正、反面,即清洁面、污染面,如脏手拿的一面不要污染了取物的净面。湿手不要使用避污纸。一张纸只能使用一次,用完的避污纸要放在固定的纸篓里或大纸口袋里,待最后一并烧掉。

  防止水龙头污染。

  2.消毒

  食具、用具消毒如同甲型肝炎。

  注意手的消毒:病人和护理病人的家属必须做到饭前用流动水肥皂洗手 ;病人自己或家属处理完病人的大便后,必须用消毒水(如5%的优氯净等)泡手2分钟,然后用流动水将药液冲洗干净。

  认真做到粪便消毒:痢疾病人的大便要排在便盆内,粪便要用药物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100ml水+漂白粉20g)或用10%的优氯净,或用来苏、石炭酸水消毒。药液要比粪便多1倍,用棍将粪、药搅拌混合均匀,放置2小时后再倒掉。便盆及搅拌棍要用同样的消毒药液浸泡、洗刷。

  被病人粪便污染了的卫生纸要烧掉,污染了的布、内裤要用0.3%~ 0.5%的优氯净浸泡15分钟后再洗涤。

  四、集体单位中的患者处理

  单位中发现痢疾患者,要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待病人离开后,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如同病毒性肝炎的消毒要求)。

  凡从事主食、副食、水源工作及托幼保教的工作人员,发病后要离开单位隔离治疗,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由区卫生防疫站开具“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以上人员确诊为慢性痢疾及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经治疗症状消失,由区卫生防疫站做粪便培养连续3次均为阴性,开具“痊愈证明 ”方可恢复原工作。

病例说明书
相关查看
[简介]
细菌性痢疾介绍
详细>>
[病因]
细菌性痢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详细>>
[症状体征]
细菌性痢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详细>>
[检查化验]
细菌性痢疾应该做哪些检查?
详细>>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详细>>
[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详细>>
[预防保健]
细菌性痢疾应该如何预防?
详细>>
[治疗用药]
细菌性痢疾应该如何治疗?
详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