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面瘫怎样治疗

更新时间:2012-11-22 13:20:13

    面瘫怎样治疗

    外敷
  
   【华佗面瘫散】   

   【来源】《华佗秘方秘传》   

   【用法】患侧中药熏洗、热敷   

   【主治】中风口眼歪斜、面部麻木、周围性面瘫。   

   【不换金丹】   

   【来源】《御药院方》卷一。   

   【组成】荆芥穗 白僵蚕(炒) 天麻 甘草(炙)各30克 羌活(去芦) 川芎 白附子(生用) 川乌头(生用) 细辛(去叶) 蝎梢(去毒,炒) 藿香叶各15克 薄荷90克 防风30克   

   【用法】如口歪向左,即于右腮上涂之便正。   

   【主治】中风口眼喎斜。   

   【正颜摩方】   

   【来源】《御药院方》之不换金丹加减方,参照《诸病源候论》、《杨氏家藏方》、《普济方》等医典。   

   【组成】荆芥穗、乌梢蛇、白花蛇、全蝎、僵蚕、白附子、蜈蚣、生马钱子、冰片、胆南星、樟脑、麝香、防风、白芷等   

   【用法】取药膏适量,每日3次涂于面部,少许按摩即可。   

   【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经麻木、眼皮下坠、面肌僵硬、萎缩、面神经痉挛、面神经炎、麻木僵硬等。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81.7%),显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无效12例(1.4%),总有效率为98.6%[5~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60例(95%),显效40例(0.5%)无效36例(0.6%),有效率达到95.5%[19]。

    面瘫怎样治疗——饮食保健

    参芪乌鸡汤

  备党参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丝鸡四分之一只撤除皮脂,生姜2片,煲汤饮食。可以补虚扶正 、祛痰,适宜规复期气血较弱的患者利用。

    防风粥

  防风10—15克,葱白口茎,粳米30—60克,前两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参加药汁,煮 成稀粥,温服。可祛风解表散寒,实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肌体肌肉辛酸等。

    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克,生姜3克,红糖15克,以滚水浸泡5—10分钟。具有流风散寒,常浸解表的效用。实用 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 晚食鱼喝汤。可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实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面瘫怎样治疗?以上是简单回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