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观察

更新时间:2010-12-31 09:13:41

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观察推荐到首页 □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05期1/2页12作者单位:原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原阳453500【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采用经皮肝穿刺治疗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2例中83例临床症状消失,b超探查脓肿闭合;9例中转开腹,其中死亡3例。结论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具有疗效明确,创伤小,恢复快的忧点。【关键词】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病种,随着影像学技术以及介入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liverabscess,pla)的诊治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外科手术引流正在被经皮穿刺引流所取代[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原阳县人民医院从1993年至2006年采用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脓肿92例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60例,女32例,年龄13~81岁,平均52岁。脓肿单发72例,多发20例。其中肝右叶58例,肝左叶21例,肝左右叶均有13例;脓肿大小4~15cm,平均9.5cm。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87例,右上腹疼痛62例,全身乏力巩膜黄染14例,贫血32例,低蛋白血症43例。发病时间36h~22d。  1.2方法  采用材料为16号血管注射套管留置针,穿刺针长15cm,外套抗辐射氟塑料管,穿刺针突出套管外约3mm,套管前端为圆锥形,套管内径约为1.5mm。首先以b超探头确定脓肿的位置、大小、脓腔距皮肤距离及进针方向。局部麻醉后在确定的穿刺点以尖刀片刺穿皮肤,穿刺针按预定方向及深度进针(深度为脓肿中心至皮肤的距离),回抽有脓液后,将套管留置在脓腔中,外管经缝合固定于皮肤,外接引流袋。若脓液过稠,回抽不顺,可以经套管以2g·l-1甲硝唑注射液250ml反复冲洗至脓液易于引流。所有患者于第2日起每日用2g·l-1甲硝唑注射液250ml冲洗脓腔,并注入丁胺卡那霉素0.4g,脓腔引流的基础上应加强抗生素应用,常规应用头孢三代、喹诺酮类和对症支持治疗,隔天复查b超,了解脓腔变化情况,待每日引流量  1.3结果  92例患者均经皮肝穿刺,其中单纯穿刺抽吸31例,穿刺置管引流61例;83例临床症状消失,b超探查脓肿闭合;9例因脓肿多发或有分隔、脓肿持久不愈或有脓肿破裂及弥漫性腹膜炎表现转开腹手术,其中3例因脓肿破裂继发弥漫性腹膜炎死亡。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又有胆管系统与肠管相通,因而与腹内其他实质脏器相比受感染机会高。其感染途径有血行感染、胆囊感染、邻近组织浸润、破裂直接感染、医源性感染及隐源性感染。其中血行感染占51%,胆囊感染占35%[3],发病年龄以50~70岁居多[4],死亡率较80年代明显下降,仍高达5%~8%[3]。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以前以手术引流为首选,并辅以大量抗生素。近年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使肝脓肿可以精确定位并估计脓肿与围围脏器和组织的关系。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逐渐代替传统手术引流,既是一种诊断手段,确定脓肿存在,判断脓肿性质,又是一种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和死亡率均低于手术引流[5]。对于脓肿直径≥4.0cm均可采用此法。对于穿刺置管引流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支持疗法。应及时给予纠正贫血状况,多次小量输血,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热量,纠正低蛋白血症。感染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约25%~40%伴有厌氧菌生长。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应把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的甲硝唑、替硝唑作为常规首选,再加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加强抗生素的应用。穿刺注意事项:(1)穿刺置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准确的定位;(2)要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争取一次成功,亦可在b超下穿刺;(3)术中应避开大血管、胆囊、肝外胆管、胸腔,以防引起术后大出血或胆瘘气胸;(4)穿刺结束后应嘱患者平卧6~8h,应用止血药物,注意观察呼吸、血压、脉搏及腹部情况,若有大出血或弥漫性腹膜炎应急诊手术。【参考文献】  [1]彭贵祖,万仁华,张永桢.改良同轴导管技术经皮经肝置管治疗细菌性肝脓肿38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8):504.  [2]甄宜华,卢明书.超声导向穿刺冲洗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8,4(4):237.  [3]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1.  [4]毕积德.现代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55. 1/2页12评论(0篇)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