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外科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

更新时间:2012-11-28 00:56:14

  一、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15万~17万先心病患者出生,约10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自1938年Gross等成功结扎动脉导管未闭以来,先心病的外科治疗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使绝大多数患者得到 及时治疗。但外科手术需开胸、或(和)体外心肺转流、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瘢痕带来的美容等问题。这些促使人们试图通过非开胸途径,将各种导管和装置由外周血 管插入,到达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替代外科手术,即发展成为介入性导管术。由于先心病的病种繁多,病理类型、年龄及病情轻重不一,血流动力学不尽相同, 通过术后随访及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虽然具有较好的美观、创伤小、避免体外循环和住院日短等优势,但是仍有可能伴随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 栓塞、血管损伤、甚至心脏穿孔,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局限性有了深刻的了解。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 MICS) 发展迅猛, 目前外科胸前小切口微创伞片封堵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的治疗中。本文就常见的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外科介入治疗简单介绍如下。

  二、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历史回顾

  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始自20世纪中期。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转位; 1971年Porstmann首先开展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1974年King和 Mills 等首次试用经导管运载双伞形补片封闭器对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闭获得成功。1976 年Rashkind发明了伞状闭合器,并成功地将房间隔缺损(ASD)进行了封堵术治疗;1982年Kan首先报道用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辫狭窄,随后 1984年Lababidi成功地进行了主动脉辫球囊扩张术; 1988年Lock等首次应用Rashkind双面伞关闭VSD, 1989年Lock等设计了双伞型闭合器称之为蛤壳型闭合器(Clamshell occluder)关闭ASD, 但在临床试验中发现残余分流率高。1990年Sideris应用纽扣式双盘闭合系统装置关闭ASD,但由于操作复杂、残余分流率高而未能推广应用。1992年Combier等首先报道用弹簧圈堵塞PDA获得成功,随后在国内外相继得到推广;Amplatzer1997年开发了镍钛合金编织的新一代封堵器并用于临床。它由具有自膨胀性的双盘及连接双盘的腰部三部分组成,该装置的“腰部”与ASD的直径相匹配,使封堵器不易发生移位,两侧盘状结构在恢复记忆形状后可协助封堵ASD边缘部分,并进一步降低残余分流发生率。使用此型封堵器操作简便,且输送鞘管细,适于小儿的ASD封堵,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此外,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材的国产化,则对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下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