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从中医角度看脑瘤

更新时间:2010-09-21 10:42:52

  脑癌是指生长在颅腔的新生物,又称颅内肿瘤,可起源于脑、脑膜、神经、血管及脑附件,或由身体的其他组织或脏器转移侵入颅内而形成,大都可产生头痛、颅内高压及局灶性症状。脑瘤的发生率约为1.9~5.4人/(年·10万人),占全身各种肿瘤的1%~3%。各年龄段都可发病,其中以20~40岁居多,其病变部位及病理性质随年龄而有差异,如6个月以下的婴儿,75%脑瘤在幕上,1岁以上幕下肿瘤发生率增高,16岁以前后颅窝肿瘤约占2/3;中年后胶质瘤、垂体瘤发生频率增高;老年人以胶母细胞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和转移性瘤占80%~90%。男性罹病约占55%。

  传统医学虽无脑瘤的病名,但对脑瘤的症状及其成因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九针》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至宋代《圣济总录》已明确指出:“瘤之为义,留滞不去也……乃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初为小核,浸以长大。”对脑瘤的专论,如《中臧经》曰:“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这可能是脑瘤患者始见头痛,继之目盲,不治而死的具体症状。《张氏医通》中对“脱营”者的描述:“始发之时,见证甚微……逮至肿大硬痛,盘根错节已极……与乳岩同源异派”,也系胂瘤渐次肿大,压迫症状丛起的描述。传统医学对脑瘤的治疗具有缓解症状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扶正消瘤的治则具有明显的效果,且已发现有使脑瘤萎缩变小的苗头,脑瘤行手术切除后运用中医药调理康复,目前已趋向作为常规治疗措施。

  脑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基于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分别归属于“头痛”、“呕吐”、“目盲”、“癫痫”、“眩晕”、“痿症”等范畴,也归属于“症瘕”、或“岩”(癌)的病种中。

  中国中医学对脑瘤的认识,远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瘤”字的记载,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认为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田以易甚,连以聚居”所致。脑瘤是为颅内有形的肿抉,是属于“症瘕”、“积聚”的范畴。何以形成脑瘤的症瘕积聚,朱丹溪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且“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显然是宿痰凝聚于颅内,且高锦庭说:“癌病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也指出肿瘤与痰浊有关。然而本病病位在上,初起以头痛为主,有认为系风痰所扰,但其病症为进展性,待症显之时,已头痛不已,《证治要诀》曰:“诸痛,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相搏,不能流通”,是为气滞痰凝之病机,气滞则有血瘀之变。《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故脑瘤者,痰瘀交阻或气血郁结皆有之。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又云:“痰为有形之火”,痰气均可蕴而化火,火具炎上之势,故火热也为脑瘤的病因之一。临床以肝胆实热见长而致头痛、目赤、呕吐、烦躁,诸症尽现,肝郁化火又能动风,遂成肝风内动之证而见抽搐,然而何以痰凝、气滞、血瘀、邪毒积聚成块?《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见乃正虚邪实之候,究其正虚之因,一是脾肾阳虚,盖脑为髓之海,肾生髓通脑,肾虚髓海空虚而贼邪乘虚而入,而脾主运化,脾虚湿聚生痰,而致痰凝血瘀入颅占位而成脑瘤;二是肝肾阴虚,而致阴虚阳亢,肝阳鸱张,化火生风,而居上位。总之,脑瘤是为髓海之病,多由痰湿之邪凝聚于脑,颅内气滞血瘀,颅内压增高,脉络受阻,日久化热动风,风火鸱张,又可损伤阴津,而致肝肾不足,耗津脱营,邪毒积聚,而此诸多病机,又可相互作用,正气益伤,邪壅益甚,而使头痛、呕吐、抽搐诸症持续不得缓解,而成胶固之疾。

  

   

想了解更多肿瘤的相关知识 ,请点击>>>>  癌症频道

(实习编辑:陈俊琦)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