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梅花针治好重症肌无力

更新时间:2010-09-24 02:37:51

  一天上午,记者接到原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先生的电话。他说自己也是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是吉林延边的马文环大夫用梅花针治好了他的病。

  小小梅花针竟然能战胜重症肌无力?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找到了马文环大夫。

  小小梅花针,四两拨千斤

  9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京藏医院重症肌无力专科梅花针门诊。走进诊室,记者看到马文环大夫正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她手中的梅花针从外观看就像一只小榔头,“榔头”的一端均匀分布着7根细小的银针,组成一朵梅花。马大夫解释说,人体脊柱两侧分布着督脉和膀胱经,就好比是北京的中轴路,治疗时主要是用梅花针来刺激这个中枢区域。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膀胱经上的腧穴,会有特定的感传线直达所属的脏腑。扣刺督脉、膀胱经及脏腑背腧穴,可达到振奋阳气、调节阴气、恢复脏腑机能的作用。接着,记者看到马大夫将一种褐色的药粉均匀地铺在患者皮肤上,然后用药膏固定,这种药粉叫“疏经通络散”。

  阎明复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马文环大夫正是用这种方法治好了他的病。他在2002年10月时视物出现重影,两个眼球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医生说这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叫做重症肌无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阎老的病情得到控制,但症状没能完全缓解。去年9月的一次重感冒使病情出现反复,这一次,他的左眼眼球不能转动,右眼睑下垂,双眼不停地流泪,讲话不清,咀嚼和吞咽都有困难,也不会笑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阎老听说吉林延边有一位马文环大夫能用梅花针治这种病,于是便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延边。治疗进行到第23次时,阎老发现眼皮能抬起来了,眼球也能转动了。治疗到第72次,阎老的病完全好了。

  重症肌无力,这个让许多人心存恐惧的疾病,竟然败倒在了小小梅花针手下。

  苦苦寻觅,终于找到它

  说起梅花针的来历,马文环告诉记者,这并不是她的发明,但是“梅花针浅刺加中药外涂、外敷”及中西药物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却是她苦苦寻觅的结果。

  1982年,马文环在延边一所大医院毕业实习时,一个12岁的小女孩因患重症肌无力,出现“危象”,必须用呼吸机。用了一会,突然停电了,医生和家属轮流“捏皮球”帮助孩子呼吸。可是大家还是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去。从那时起,她就确立了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

  她发现,梅花针疗法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上就有记载,但几乎失传。于是她独辟蹊径,即用“梅花针浅刺加中药液外涂、中药散外敷”治疗重症肌无力,收到满意疗效。

  马文环至今还记得她用梅花针治好的第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那是在1984年,一位58岁的大娘患重症肌无力已经37年。当时医院诊断她患的是肺心病、高血压脑病等。近半年来,她出现吞咽困难,已经6天没吃没喝了,全靠输液维持。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告诉家属为她准备后事。马大夫诊断她患有重症肌无力,于是试着用梅花针为她进行治疗。40天后,奇迹出现了,大娘的病完全好了,还能干农活。这让马大夫对梅花针更有信心了。

  疏通经络,针刺加外敷

  马文环告诉记者,梅花针浅刺加中药外敷所选用的穴位,原则上同针灸用穴是一致的。治疗时,在病区选取穴位,用梅花针有节律地叩打穴位,每分钟叩打100次左右,直到穴位出现少许血液。然后涂中药水或敷上“疏通经络散”,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患者每天这样治疗一次,经过50天左右,就能恢复。

  这种看似简单的疗法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呢?

  马文环大夫说,首先,梅花针在穴位表皮浅刺,能刺激神经末稍网,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兴奋,形成交互反射,从根本上解决了乙酰胆碱的传递障碍,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其次,用梅花针刺破穴位表皮,可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强药效。第三,中药外敷在一定的穴位上,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可使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提高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药物更易穿透,可长期刺激穴位,使药性迅速传入经脉,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在,马文环的名字已经不胫而走,小小梅花针正在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福音,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专家小传

  马文环,女,回族,主任医师。1982年毕业于吉林延边大学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北京藏医院重症肌无力专科主任、美国针灸推拿中医药学会会员。她独创的“梅花针浅刺加中药液外涂、中药散外敷”治疗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效果显著。

(责任编辑:来慧丽)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