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喜!糖妈妈生了个健康儿

更新时间:2010-09-25 02:24:41


  雨洁和文强结婚不久,雨洁便怀孕了。两口高兴极了,特别是文强,为了照顾好怀孕的妻子,他把一切家务活都揽了下来。听说孕期多吃水果可以生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就一箱箱地买来提子和西瓜,叫雨洁多吃。雨洁也特别能吃,一天四五顿,还总是喊饿,容易口渴,每天能吃下一个大西瓜,肚子也明显大了起来,怀孕五个月就好像人家六七个月大,两个星期体重就长了3千克。这下可把文强乐坏了,心想肯定是个胖小子。到了该做产检的时间了,夫妻俩来到医院。护士帮雨洁测血压、体重后,让她进入诊室。

  医生问:“最近有什么不舒服吗?”

.hzh {display: none; }

  “没有。不过胃口特别好,吃得多、喝得多、小便也多,肚子大得很快,体重也超标了。”雨洁回答。

  检查后,医生又问:“你父母有无糖尿病?”

  “没有听说。”雨洁心想,我怀孕与我父母有无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我怀疑你得了妊娠期糖尿病。这样吧,明天早上来这里做一次糖耐量试验。”

  医生开了75克葡萄糖粉,并详细说明了操作方法。两口子满脸愁云地离开了。

  第三天,结果出来了,果然是妊娠期糖尿病。

  雨洁奇怪了:“父母没有糖尿病,我年纪轻轻怎么就有糖尿病了?”

  “你患的是妊娠期糖尿病,也就是在妊娠期间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这是由于妊娠期体内糖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胰岛功能旺盛,胰岛素分泌增多,加上胎盘激素的抗胰岛素作用所致。另外,胎儿生长发育所需全部来自孕妇体内,孕妇血中胰岛素相对不足,从而导致糖尿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进食高糖食物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医生耐心地解释。

  “那对孕妇和肚子里的宝宝有没有影响?”文强急了。

  “当然,糖尿病孕妇由于糖代谢异常,导致母儿合并症发生率增多,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畸胎、手术产、酮症酸中毒、肾损害等;胎儿处于高糖环境中,易出现巨大胎儿(出生时体重大于4千克)致难产,或因为合并血管病变,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小于2.5千克);另外,新生儿易出现肺透明膜病变、低血糖抽搐,围产儿死亡率也高些。”

  “那我们该怎么办?”雨洁忧心忡忡。

  “首先要控制饮食,尽量不吃或少吃糖分高的食物,如甜品、甜的水果,可以多吃些低糖食物,如西柚、芹菜和花生;少吃淀粉类食物,定期监测血糖,如严格控制饮食仍不理想,则需使用降糖药,而口服降糖药对胎儿有影响,只能皮下注射胰岛素。第二,妊娠期患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应加强产检和自我监测胎动,以了解胎儿发育状况,有无羊水过多,防止胎儿过大或过小。第三,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有助于降低血糖。只要做到上述几点,一般来说,母儿还是安全的,不要太担心。”医生安慰他们。

  雨洁又问:“如何尽早知道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怀孕24~28周做血糖筛查,即口服50克葡萄糖后一小时抽血查血糖值,如血糖大于7.8毫摩尔/升,就要再做进一步检查,如糖耐量试验。糖耐量试验是空腹时查一次血糖,然后口服75克葡萄糖后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一次血,如有两项异常,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龄等糖尿病高危因素,则应在首次产检时进行血糖筛查。”医生回答。

  “生完小孩后会好吗?”文强关心地问道。

  “会的,因为随着胎盘的娩出,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减小,血容量恢复,血糖会逐渐降到正常。在产后5~16年,约有17%~63%的人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产后要注意饮食结构合理,增强体育锻炼,将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这样可以减少或推迟2型糖尿病的发生。再次妊娠时,妊娠期糖尿病复发率高达52%~69%,而且多发生于24周以前,所以再次妊娠时应及早进行血糖检查。”医生强调。

  雨洁和文强放心地回到家里,严格遵照医生吩咐,定期监测血糖。孕36周多,雨洁入院待产。一周后,雨洁自然分娩了一个3.5千克重的健康男孩。

16款蔬果 吃吃就降糖 糖尿病人吃水果怎么选 两个月控制住糖尿病的秘诀 糖友每天吃多少合适 七招帮你搞定高血糖 餐后血糖 早期诊断黄金标准 糖友的早餐该怎么吃 吃早餐 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糖友要守好秋冬这一关 糖尿病健康知识100问


更多糖尿病最新资讯,请关注39糖尿病频道——中国第一糖尿病门户

(实习编辑:侯丽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