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破伤风危害不可低估(图)

更新时间:2011-01-04 09:37:10

春回大地,农民兄弟在忙于翻整水田或插秧时,同时应注意预防疾病。  新华社发  破伤风目前在世界上仍是极具威协的杀手。时下,正处春耕大忙时期,人体裸露部位较多,在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情况下,这种夺命的魔王就常常趁虚而入。但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只要重视破伤风的预防,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可大大降低破伤风的发病率。  [病例]――险  一位75岁的农民大伯,今年3月3日在田间劳动时,左拇指尖被刺入竹签,当时忍痛拔出竹签后伤口有渗血,他未加介意,仍坚持在田间施粪肥。3月22日后,他慢慢感觉全身不适,吞咽困难。在当地医院行钡餐检查时,牙关僵硬,强行吞钡剂时,出现了四肢抽搐。经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于3月28日转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老伯经体查,呈现出一系列症状:神志清楚但面容苦笑,牙关紧闭,颈项、上下肢僵硬,腹肌板样强直,颈、背部象“弓”样向后形成“角弓反张”。根据其临床表现,医生将其诊断为“破伤风”,并给予破伤风抗毒素(TAT)及安定等综合治疗,10天后,老伯已能自行进食,并下床活动,幸亏抢救及时,才免遭厄运。  [危害]――重  所谓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从破损的伤口进入人体后,引起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泥土、人和动物的粪便里,是一种厌氧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中才能繁殖。如果伤口很浅,血运丰富的地方不易感染,因为破伤风杆菌在无氧条件下才易感染;若伤口较深,污染较严重,发生破伤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加快,农机事故频频发生。有人统计,在这些事故中,轻微外伤占54%,手外伤占31%,肢体伤占12%,农民在田间劳动或在污泥中操作机器时受到伤害,而极易感染破伤风杆菌。破伤风严重者,会引起呼吸麻痹,导致死亡,其死亡率高达20%~40%,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高达90%。  [症状]――多  感染破伤风杆菌2~5日(平均5~10日)后,即可出现全身症状,表现为:  1.潜伏期:长短不一,往往与是否接受过预防注射、创伤的性质和部位及伤口的处理等因素有关。潜伏期通常7~8日,但也有短仅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或数年的。  2.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  3.发作期:肌肉持续性收缩,最初是咀嚼肌,以后顺序是脸面、颈项、背、腹、四肢,最后是膈肌、肋间肌。  4.声、光、震动等均可诱发阵发性痉挛。患者神志始终清楚,感觉也无异常。一般无高热。如果感觉有以上症状最好到医院检查治疗。  [预防]――早  从以上由此可得,凡有外伤时,一定要特别重视破伤风的预防。  1.伤后一定要早期彻底清创。由于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其生长繁殖又需有缺氧的环境。因此,凡受伤者即便是小伤口,也必须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然后涂上酪合碘或2%碘酒等。大的、深的伤口要到医院去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改善局部循环,这是预防的关键。  2.自动免疫法。第1次皮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后,间隔4~8周,再进行第二次皮下注射,即可获得“基础免疫力”,如在0.5~1年后进行第3次注射,就可获得稳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保持10年以上,所以随后如5年追加注射一次(0.5ml),便可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凡1岁以内的幼儿,均要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俗称白百破)三联疫苗,由于白百破不是终身免疫,上小学后需再接种一次。  3.当伤口小、表浅、清洁、无异物或坏死组织时,若无免疫或免疫不全,或免疫史不清或加强免疫超过10年者,注射一针破伤风抗毒素。  4.当伤口大、深、清洁、有破伤风感染的潜在可能性时,若未免疫或免疫不足,或末次加强免疫时超过10年者,则加强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同时在对侧部位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若末次加强免疫时间在5~10年者,则加强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  5.伤口大而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或坏死组织或未彻底清创伤口时,若未免疫或免疫不足,或末次加强免疫已超过10年者,应加强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同时在对侧部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若末次加强免疫时间在5~10年间者,加强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  6.动物咬伤、烧烫伤、肛肠手术后等,即使在外敷中草药的情况下,也易感染破伤风,其预防同时应遵循上述预防措施,以防不测。  作者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教授网页新闻音乐购物说吧共找到1,136个相关新闻.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