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肾炎血尿专题

更新时间:2011-01-05 16:04:19

肾炎血尿专题一.血尿常见哪些疾病?二.哪些肾性血尿需早治疗?三.血尿有哪些类型?四.血尿的护理与保健。五.哪些药物易引起的血尿?六.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如何消除血尿、蛋白尿?一.血尿常见哪些疾病?1.泌尿系结石:其中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2.泌尿生殖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3.原发性肾炎:其中包括急慢性肾炎、局灶性肾炎、良性急性出血性肾炎等。4.继发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5.泌尿生殖系肿瘤:有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6.其他泌尿系疾病:如肾下垂、游走肾、先天性多囊肾等。7.泌尿系损伤:各种化学物品或药品对肾脏的损害、磺胺类药物所致血尿等。二.哪些肾性血尿需早治疗?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免疫有关,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同时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性血尿。许多人认为血尿不必治疗,我们认为,必须要消除导致肾性血尿的原因,因为肾小球基底膜长期病变也会导致肾小球硬化,从而引起肾脏的损害。因此,肾性血尿一定要早期治疗。三.血尿有哪些类型?尿中有血即为血尿。医生将血尿分为3种:(1)肉眼血尿,大量红细胞混入尿液内,尿液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一眼即可识别;(2)镜下血尿,肉眼无法观察出尿中带血,但高倍显微镜下可发现红细胞;(3)尿隐血阳性,由电脑尿液分析仪测出尿隐血阳性[尿隐血(+)即为阳性],作镜检发现有红细胞者。四.血尿的护理与保健:1、血尿是一个严重的症状,病人极度恐惧。应与病人进行安慰和解释,说明1000ML尿中有1~3ML血就为肉眼血尿。失血是不严重的。2、平时养成多饮水习惯(磁化水)3、少抽烟或不抽烟,少吃刺激性食物,忌服:腥辣、水产品,(虾、蟹)辣椒,蒜、生葱,香菜,狗肉,马肉,驴肉。4、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等疾病。5、做好染料、橡胶、塑料等工具生产中的防护保健工作。6、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不能经常使膀胱高度充盈,感觉的尿意即要去排尿,以减少尿液在膀胱存留时间过长。7、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总之:发现血尿及早检查、确诊及时治疗,一时难以确诊的要到医院定期复查。五.哪些药物易引起的血尿?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头孢类药物(如先锋Ⅳ号等)均可引起肾毒性损害,出现血尿,头孢类药物若与氨基甙类药物或利尿剂合用,肾毒性更大。其他药物如阿斯匹林、感冒通等亦可引起血尿。六.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如何消除血尿、蛋白尿?肾脏病尿蛋白和红细胞的漏出,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在过去,我们只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上针对性很差。由此可知,即便尿蛋白、潜血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消失,但其最根本的病因没有解决,肾小球的滤过膜仍未得到修复。在药物作用消失后,或在某些原因诱导下,尿蛋白、潜血又怎会不卷土重来呢?  经过微化处理后的中药,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它在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形成新功能的同时。还可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这一方法主要是修复肾脏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并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使受损肾脏功能得到恢复。所以,修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弥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所以很难出现反复,当然更不存在停药后症状的反弹。 所以,在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上,关键是要治“本”,是去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而不是一味的被表象所蒙蔽;病情的好坏病人本身是可以感觉到的,不必刻意去追求那一个个数字。只有这样,病情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好.我要向专家咨询填写您的具体病情,肾炎专家根据您的病情具体为您详细分析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姓名:*性别:先生女士电话:*年龄:症状描述:我的问题:*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