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鼠疫之战

更新时间:2011-01-06 18:40:21

“这是一片鼠疫自然疫源地,人进入到这种环境中,就可能感染鼠疫。可是请问,传染源在什么地方?”指着一张草原的照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人兽共患病室主任俞东征对向CBN记者问道。  在这片无边无际的浅草下面,生活着十数种啮齿动物,还有更多种类的其他动物。鼠疫并不如同其字面上的含义,凡是称为“鼠”的动物或者外形像鼠的动物都可罹患。在这草地形形色色的动物之中,有些根本不可能感染鼠疫。但是有的种类可能成为鼠疫的宿主。  历史之战  虽然在鼠疫的历史上,曾经多次侵犯人类并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现在的鼠疫不但死亡率降低了,而且传播性也变小了”。俞东征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鼠疫的专家表示。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多次鼠疫大流行的记载。据Rufus(公元100年)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末在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等地类似鼠疫的瘟疫流行。直到公元1世纪仍有发生。  “记载较详细的有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大流行在公元6世纪,第二次始于14世纪,第三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俞东征对CBN记者表示。  第一次是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向欧洲、北非及中东传播,几乎蔓延到当时所有知名的国家,流行持续50~60年,死亡约1亿人。其中东罗马帝国疫情最严重,全国人口近半死于鼠疫,称“汝斯汀(Justinian)瘟疫”,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败。此后在中东、东欧和西地中海地区曾有过多次鼠疫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始于14世纪,起源于中亚,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当时欧洲人口约四分之一死于鼠疫。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伯恩斯的《世界文明史》一书中对14世纪欧洲鼠疫流行描述:再加上战争、饥馑等原因,西欧的人口在1300年至1450年间减少了至少一半,甚至于“很可能减少了2/3”。给世界造成的混乱程度和恐怖心理,以及经济损失,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当。  第三次大流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次流行许多人认为起源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波及亚欧非美的60多个国家,死亡人数达1200万。传播速度之快和地区之广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疫区几乎遍及当时全世界沿海各港埠城市及其内陆居民区。  直到1894年,在香港从鼠疫病人分离出了鼠疫菌,人类开始对鼠疫有了真正的认识,逐渐弄清楚了鼠疫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开始研究科学的防治措施,鼠疫才逐渐被控制。  鼠疫在我国存在历史已久,据被称为“鼠疫斗士”的伍连德考证,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鼠疫的流行,三次世界性大流行中,我国都有病例发生。  在20世纪以前,我国有13省区共发生鼠疫病人144万多,死亡137万多。从1900年到1949年我国鼠疫流行达到最高峰,共有20个省(区)501个市、旗(县)流行鼠疫,发病人数达1155584人,死亡1028408人。  “建国之后,建立了鼠疫防治研究专业机构,依靠群众,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逐渐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从上世纪50年代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在病例发生。到目前为止,其他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像鼠疫这种认识这么深入的还不多,至少人类可以掌控,无论是从预防还是治疗。”俞东征表示。  鼠疫的传播  鼠疫菌发展到今天,通过对它的全基因组测序,日前已经知道鼠疫菌原来是一种肠道里的细菌,它是动物通过吃食物的时候吃进去,在肠道里引起一些或者根本不引起任何疾病,然后随着粪便排出来了。鼠疫流行时,啮齿动物占据其他个体的洞穴,常将尚未死亡的患病动物吃掉,这样就增加了鼠疫流行的机会。  自从鼠疫菌从一种肠道细菌进化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寄生菌。鼠疫菌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两大类生物――哺乳动物宿主和节肢动物媒介的体内交替完成。  在鼠疫流行的主要过程中,鼠疫菌就是这样不经过外界环境,交替寄生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内。由于作为鼠疫媒介的节肢动物均为鼠疫宿主的寄生物,而鼠疫菌又主要在媒介吸取的宿主血液内生存、繁殖,鼠疫菌在两种类型生物中的营养条件基本相同。  然而,鼠疫菌在两类生物中的寄生过程有一点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它们生存的温度不同。所有重要的鼠疫宿主,都是恒温的哺乳动物,鼠疫菌生活在它们的体温环境中,多数在37℃左右;而节肢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在它们体内,鼠疫菌生活的温度就是环境的温度。  鼠疫菌的自主存活阶段主要发生在鼠洞中。啮齿动物罹患鼠疫后,在死亡前通常会发生出血,鼠疫菌也可能随着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及排出物排出体外,这些排出的鼠疫菌污染洞内的巢穴或土壤。  “鼠疫菌毕竟是由肠道菌进化而来的,尽管在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是一种严格的寄生菌,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鼠疫菌离开宿主或媒介机体就会立即死亡。相反,鼠疫菌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存活一定时间,这甚至是鼠疫在自然界中得以延续的关键。”  掌控疫源地  在控制人间鼠疫流行的同时,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对鼠疫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据俞东征介绍,1950年在东北,首次从达乌尔黄鼠中分离到鼠疫菌,其后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科学地证明了是达乌尔黄鼠而不是褐家鼠维持着该疫源地的存在。  接着,陆续发现了其他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1954年发现了内蒙古的长爪沙鼠疫源地;1955年,天山灰旱獭中的疫源地;1956年,青海喜马拉雅旱獭中的疫源地。  “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已经查明,而且,发现了这些疫源地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各具不同的主要储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不同的流行规律,因而应当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俞东征表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也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人间病例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鼠疫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03年,新判定四川、贵州为两个新的疫源省,判定61个县为新的疫源县。四川省石渠县和青海省称多县发现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使我国由10种类型疫源地增至11种。并且还有疫源地被发现。”俞东征表示。  随着疫源地的活跃,人间发病明显上升。1980~1989全国发生鼠疫病例102例,1990~1999年上升到371例。  “随着经济的开发和交通的发展,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增加。对染鼠疫宿主动物非法猎捕、运输打破了疫源地的封闭性,可借助现代交通工具远距离运送染疫动物,扩大了鼠疫传播范围,增加了鼠疫疫源地以外地区突发疫情的危险。”俞东征表示。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