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11-01-10 16:08:23

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关键词:健康新知)  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国际妇科肿瘤学会第9届年会收到70余篇涉及子宫内膜癌的文章计70余篇。这些文章从病因学、诊断学、病理学、临床治疗、预后因素等角度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病因学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salvesen对子宫内膜癌患者pten基因的变异和甲基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pten基因变异发生在外显子1~8中,主要发生在外显子5和8,包括插入、丢失、无意义突变和非保守失义突变。kyo的研究提示,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事件。esinler研究了cyp1a1基因的多态性,认为该基因的变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子宫内膜癌变。
  shiozawa、shin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周期依赖性激酶(cdk)以及抑癌基因蛋白产物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进行分析后发现,cyclinsd1在雌激素诱导的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cyclinsa过度表达不仅激活了癌细胞增生潜能,还与化疗耐药和放疗耐受有关。
  yamazawa等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抗抑郁药是绝经前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抗抑郁药物相关的高泌乳素血症使绝经前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
  基础研究
  kato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细胞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受体表达,而且重组人类g-csf能够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能力。hasegawa、jun、irie分别研究了环氧合酶抑制剂、熊果酸、conophylline长春花碱类药物对癌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诊断学
  maida采用端粒酶活性分析技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诊断。研究发现,在育龄期妇女中使用该方法无特异性,但在绝经后妇女中则有意义,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敏感性为80%,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87%,联用两种方法可以使筛查敏感性达到100%。susumu研究了双色fish液基薄片细胞学技术在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这种技术甚至能对g1期腺癌微小核不典型增生做出诊断。modars评估了子宫内膜癌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认为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诊断有辅助作用,但并非独立因素。
  bilgin则讨论了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前鉴别诊断的问题,强调诊断为子宫重度不典型增生而施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应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
  影像学诊断方面,jacomuzzi研究了使用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检查的临床意义和费用效益,认为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和手术计划的制定均有益,特别是在评价淋巴结转移及判断哪些患者应做淋巴结清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bidzinski比较了mri检测与手术标本镜下检查的准确性,认为mri检查对ia、b、c期的检查是准确的,可以评估肌层浸润程度和宫颈浸润范围,但对局部淋巴转移的诊断需要改进。
  病理学
  jobo评价了g3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特征,60%患者有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表达,这类患者预后差。
  hirasawa比较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染色体不稳定性(ci)、微卫星不稳定性(mi)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认为ci或mi表型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亚型相关,mi表型阳性提示预后差。terek的研究表明,p-糖蛋白免疫活性与高龄呈负相关,其在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比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少。
  yasunaga对figo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进行临床病理检查发现,已转移的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的促纤维化反应以及淋巴结外周脂肪浸润是子宫内膜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这些因素也是预测伴宫外转移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有效和简便的方法。
  治疗
  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vardar比较了采用型和型手术方式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和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型手术在延长生存期方面并不优于型。batey等认为,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治疗子宫内膜癌安全有效,但是与非肥胖妇女相比,肥胖者采用该术式的危险性和术中出血发生率均大于传统的剖腹手术。derlatka的研究表明,在其他栓塞风险相同的情况下,子宫内膜癌患者早期凝血系统激活程度比非癌症患者高。hiura认为,术中腹膜后淋巴结清扫非常重要,组织亚型为腺鳞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系统地清扫腹膜后淋巴结并辅以ca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化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子宫内膜癌伴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
  karolewski等研究了术后放疗在低期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意义:iag1、2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不需要辅助放疗;iag3、ibg1、2期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辅助外照射5年生存率达到90%;对于高复发风险的ibg3、ic、ii期患者,与手术后单独联合阴道后装相比,手术联合阴道后装及外照射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的机会。huh等对接受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盆腔/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的i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辅助放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放疗组患者复发率低于未进行放疗组,但两组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kwon报告,采用腹部盆腔放射治疗子宫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复发率较高。shiohara报告,他们采用立体定位放射治疗成功救治了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伴多处脑转移患者,并使其生存时间超过3年。
  huang讨论了采用标准的手术方式联合或不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失败的原因。sardi等考虑到浆液性子宫内膜癌预后比子宫内膜样腺癌更差,研究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结果显示,当子宫内膜癌患者(行tah-bso手术、淋巴结切除、腹腔细胞学检查)手术分期证实病变仅局限于子宫体时(i、ii期),其预后较好,辅助放疗效果并不优于化疗。紫杉醇-顺铂联合化疗依然是晚期癌症的治疗选择,对于放疗在iii期肿瘤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ito采用双周卡铂与每周紫杉醇联合治疗方案,认为该方案有效、易于接受、并发症少,但尚需、期临床试验。nakashima认为,紫杉醇、卡铂和表柔比星联合治疗转移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效果好、副作用少。
  yahata等在早期子宫内膜癌(iag1期)或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过度的年轻患者中尝试采用大剂量甲孕酮(mpa)600mg/d和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每8周行一次诊断性刮宫以提供病理评分。结果显示,75%(9/12例)的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和50%(7/14例)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完全有效,完全有效与部分有效的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84.6%,大剂量mpa治疗是保留年轻妇女生育能力的一种治疗手段。
  susuma、wang研究了复发性和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发现复发位点多在盆腔和腹膜腔以及肺,复发年限多小于2年,治疗方案以及临床分期为复发的相关因素。
  预后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对指导其临床治疗很有帮助。alexander-sefree的研究表明,与常规h&e染色检查相比,全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查评价肌层浸润程度更准确,更有优势,评价淋巴结浸润更敏感;而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是预测子宫内膜癌病死率的最重要因素。vardar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因素没有临床价值。gilks则试图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进行p53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的基础上,寻求建立细胞核p53表达的风险判定临界点。结果显示,判定高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界点为>50%。ozalp的研究表明,利用mvd(微血管密度)作为预后指标评估子宫内膜癌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但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处于两种状态时表达并无区别。lundgren等对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为i期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组织病理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dna倍增是有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由于在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都接受了放疗,肌层浸润程度没有显现出统计学意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蓬明魏丽惠
【关闭】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