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机制

更新时间:2011-01-12 14:39:52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类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可导致药源性肝病,中毒性肝炎,各种肝内血管病变及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

  1 药物性肝损伤类型

  1.1 肝细胞中毒型肝损害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可表现为各种病变。肝细胞坏死,表现为肝细胞性黄疸,临床征候群近似病毒性肝炎;急性脂肪变性,其临床特点和生化改变,与妊娠急性脂肪肝和Reye综合征相似。

  1.2 肝内胆汁瘀积型肝损害 即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临床表现为毛细胆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汗瘀积,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化,羽毛状变性和灶性坏死。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主要为肝小叶中心区有胆汁瘀积,毛细胆管内有胆栓,肝细胞和枯否细胞内有胆色素沉着。易致药物有性激素、氯丙嗪、红霉素。

  1.3 混合型肝损伤 混合型肝细胞-毛细胆管型。特点是具有上述肝细胞-毛细血管胆汁瘀积临床表现,血清转氨酶升高较明显。

  1.4 慢性肝炎型 特点是肝小叶周围区碎状坏死和小叶内灶性坏死,肝细胞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形成。肝硬化型,可见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化和坏死、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

  2 药物性肝损伤机制

  2.1 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

  2.1.1 共价结合 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呈共价结合,导致肝细胞损伤。药物本身引起的肝毒性(直接肝毒性)呈剂量依赖性,通常见于实验动物。除肝脏外,其他器官也受到损害,而且肾损害比肝损害更为重要。CCl4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是药物直接肝毒性的典型例子;黄曲霉素B1可使加合物连接在DNA的鸟呤残基上而抑制DNA的复制及转录,二乙基醚与原生质胞浆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大剂量水和酸,酒石酸锑镁钾及同位素胶体金198的衰变物汞98均具有直接的肝毒性。对于某些药物来说,其肝毒性与它的肝中浓度有关。有人比较几种头孢菌素,其中头孢噻啶(头孢Ⅱ号)和头孢硫脒在肝中浓度较高,其毒性也较大。

  在许多情况下,往往由于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引起肝细胞损伤。一些无毒药物被药酶活化成强烷化剂、芳基化剂或环化剂,后者与肝脏大分子(酶、生物膜上结构蛋白质)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最明显的例子是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超剂量口服8~15g即可发生严重肝坏死,此时谷胱甘肽(GSH)被耗竭,代谢物能使亲核性大分子芳基取代。GSH能与代谢物共价结捕集自由基,是体内主要的解毒剂。当毒性代谢物的量超过GSH的解毒能力时,则出现肝坏死。N-乙酰半胱氨酸(氮易净)的活性硫基易与代谢物结合,可作为对乙酰氨基酚传统的解毒剂,但必须在中毒早期(用药8~12小时)使用,即在代谢物组织结合之前使用才有效。

  2.1.2 免疫性肝损伤 药物或其他物质作为半抗原,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抗原,损伤肝细胞膜,造成免疫性损伤,引起重症病毒性肝炎。氟烷的代谢物能与肝脏蛋白质和脂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半抗原,在易感人群中促进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该反应的常见药有呋喃妥因;其次是异烟肼、氟烷等,酮康唑、卡托普利也能引起急性肝症状。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