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低血糖的饮食注意什么?

更新时间:2012-11-23 00:09:45

   低血糖的饮食注意什么?低血糖是糖尿病的 反面:身体分泌的胰岛素超过所需,造成胰岛素过度地把葡萄糖载离血液,无法留下足够的葡萄糖提供活力所需。低血糖不会致命,但会让你很难受。没有糖尿病的人可能受低血糖所苦,糖尿病患者如果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和身体需求不一致,同样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遗传可能是造成因素,然最常见的还是由饮食不当所造成的。这里指的即是机能性低血糖症(functional hypoglycemia,简称FH)。FH的症状直接与最后一餐所吃的种类及用餐时间有关。低血糖症可能出现下列任何一项或全部的症状:疲劳、头晕、头痛及不适(当错过一餐时)、忧郁、焦虑、渴望甜食、头脑错乱、盗汗、腿软无力、足部肿大、胸部紧闷、经常饥饿、身体各部疼痛(尤其是眼睛)、习惯性紧张、精神不定、失眠。

   低血糖症类似许多种疾病。相关的病症包括过敏、气喘、干草热(花粉热)、消化不良、肥胖、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结肠炎、便秘、记忆力受损。不正常的蛋白质及糖类代谢及肾上腺功能不足,皆是低血糖症部分症状。适当的饮食是维持正常血糖浓度的关键,下面是为低血糖症准备的饮食处方。

营养与饮食疗法

  ●少吃多餐

   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天大约吃6~8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除此,要交替食物种类,不要经常吃某种食物,因为过敏症常与低血糖症有关。食物过敏将恶化病情,使症状更复杂。

  ●均衡饮食

   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患者同样的饮食原则),包括蔬菜、糙米、酪梨、魔芋、种子、核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

  ●应加以限制的食物

   严格限制单糖类摄取量,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例如,速食米及马铃薯)、白面粉、汽水、酒、盐。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例如,葡萄汁混合50%的水饮用)。也少吃通心粉、面条、肉汁、白米、玉米片、番薯。豆类及马铃薯可以一周吃2次。

  ●增加高纤维饮食

   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例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也町加一杯果汁,以迅速提升血糖浓度。

   纤维本身也可延缓血糖下降,餐前半小时,先服用纤维素,以稳定血糖。两餐之间服用螺旋藻片,可进一步地稳定血糖浓度。

  ●戒烟禁酒

   酒精、咖啡因、抽烟都将严重影响血糖的稳定,最好能戒除或少用。

  ●补充营养素

  ① 铬

   每天300微克。此矿物质对葡萄糖的代谢很重要,天然啤酒酵母、全麦面粉、谷类和奶酪、瘦肉中含有较为丰富的铬元素。

  ② 维生素B群添加B6加肝液

   注射维生素B群(1cc)加B6(1/2cc)加肝液(1cc)能产生相当好的效果。每周注射2次,三个月后,改成每周注射1次,如此维持2个月或更久。这帮助患者能接受使血糖降低的食物。这种注射相当重要,尤其对于老年人,因为他们常有吸收不良的问题。

  ③ 硫胺素(B1)、烟碱素(B3)及维生素B12加泛酸(B5)用量分别为每天100毫克、100毫克、300微克、1000毫克,分成数次,空腹使用。它们可以帮助糖的代谢,B5对肾上腺功能及将葡萄糖转换为能量具有重要性。

  ④钙加镁、锌

   用量分别为一天1500毫克、750毫克和50毫克,均在餐后及睡前分成数次服用。糖类的代谢需要钙和镁的协助。而锌是大部分低血糖患者所缺乏的。

  ⑤L—半胱胺酸

   用量依产品指示。它能阻止胰岛素降低血糖。

  ⑥蛋白质分解酵素

   两餐之间服用。低血糖症者常常无法消化蛋白质。

  ⑦ 螺旋藻或蛋白质粉

   用量依产品指示。帮助平衡两餐之间的血糖浓度。

  ⑧有氧堆体清肠剂(ABC)及芦荟汁

   是好的纤维素来源,清晨空腹时服用,要迅速喝下,否则很快就变硬。它能延缓血糖下降。

  ⑨ 蜂壬浆

   用量依产品指示。含天然的泛酸(B5),可以滋养肾上腺。

   低血糖的饮食注意什么?经过了以上的介绍希望大家对低血糖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有所了解,同时该病的患者应该自觉的遵守饮食方面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控制血糖的稳定性。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