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中医方法巧治小儿疳积

更新时间:2012-11-23 12:34:05

  小儿疳积,又叫“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患者面黄肌瘦,精神痿靡,饮食不佳,腹胀,大便拉稀而酸臭异常。常见于1-3岁的儿童。据有关资料表明,虽然卫生条件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进食随意性很大,常因急性消化不良而转为慢性营养障碍,故小儿疳积症并不少见。中医在小儿疳积的治疗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刮痧疗法

  (1)选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气海、足三里、鱼际、四缝。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四缝:在手掌面,除拇指外,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缝纹的中央。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胁部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然后放痧鱼际、四缝,最后刮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再分别刮拭腹部章门、天枢穴,30次,不宜过重,出痧为度。鱼际、四缝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中问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针四缝”法

  取三棱针在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个指头的第二节指横纹中央,经局部消毒后,避开静脉,迅速点刺,挤出黄豆般大小的淡黄色液体(为关节积液),然后以消毒干棉球压住针孔,按揉止血。

  对于病情较轻,体质较弱差的患儿,宜采用浅刺、少刺的轻刺激。反之,则应采用深刺、多刺的强刺激。

  “针四缝”治疗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可适用于1~7岁的患儿。除了疳积外,“针四缝”也有助于小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儿童矮小症也有不错的疗效。

  捏脊法

  捏脊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儿科治疗方法:用食指的拇指从患儿的尾骶骨长强穴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采用推、捏、提、按的综合方法,向上至颈椎反复操作3次。在推捏过程中,每捏3下,须将皮肤往斜上方提起,如手法得当,可在第2-5腰椎处听到一种轻微的响声。推捏完毕,再用拇指在腰部两侧的肾俞穴(双腰窝离脊中2公分处)点按5-7下。此法宜在晨起前进行,每日1次,连续7天为1疗程,一般可在2-5个疗程内获得明显疗效。捏脊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升降气机的特殊作用。 1 2 下一页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