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更新时间:2012-11-26 04:49:38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期第6卷 文献综述

作者:赵晓霞 龙致贤 韩长柏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剂教研室 100029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药疗法;补脾益气;活血化瘀

Treatment of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Chinese medicine

  Zhao XX, Long ZX, Han CB

  Subject headings colitis, ulcerative/zhong yi yao liao fa; bu pi yi qi; huo xue hua yu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 574.62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根据溃结的临床表现,应属中医泄泻,久痢,休息痢的范畴.赵淑媛 et

  al[1]据前人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认为本病初起多因湿热毒邪内蕴大肠,迁延不愈而致脾胃两伤,或进一步累及肝肾.周富明[2],张传儒

  et al[3]认为溃结虽与肝脾肾三脏均有关系,但病脾胃者,乃肝所累,故溃结之本应为肝脾不和. 杨运高 et al[4]则认为血瘀是溃结的重要病机,它与脾虚湿热等杂合伤害人体,临床可见气虚血瘀,血瘀化毒,阳虚血瘀和血虚血瘀,治疗应以活血为主. 赵辉[5]指出本病患者大多存在着脾虚气弱的表现和血瘀的客观依据,故应以益气活血法治疗. 朱文虎[6]认为本病的发病基础为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隔,脏腑失和,具备中医学外科发病机制的内涵.“痢之红白”和“疖之脓肿”具有痈疡的内在联系,故从内痈观点出发,根据患者粘液脓血便的不同情况,用痈疡有关方药治疗而取效. 严氏[7]依据溃结内镜检查与体表完全一致,辩证应属阴性脓疡而将此病定名为内疡,以阳和汤加减治疗获效.诸医者对本病之病因虽各有所论,但归纳起来不外脾胃虚弱,气滞血瘀. 因此在治疗上多以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

  

  2 中医药治疗方法

  2.1 辨证分型治疗 根据对溃结病机认识的不同,辨证分型方法亦有差异,一般以古方加减治疗.大肠湿热者以白头翁或芍药汤加减;脾胃虚弱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则多用四神丸或理中汤加减;肝郁脾虚者以痛泻要方加减.

  2.2 专方专药内服治疗 近年来许多单位和个人在中医合诊的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溃结有效的专方专药,其方药组成虽各有特色,但均以补脾益气为主. 佐以补肾壮阳药,活血化瘀药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陈治水[8]用健脾灵片(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炮姜,乌梅炭,儿茶,元胡,木香,白芍,甘草)治疗溃结60例,临床治愈40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96.7%.刘宗凯[9]以固本益肠片(黄芪,党参,山药,白术,补骨脂,白芍,元胡,当归,木香,地榆等)治疗280例,近期治愈185例,显效63例,总有效率97.8%.治愈者96例随访6mo~1a,复发者仅3例. 田维君 et al[10]用健脾理肠片(党参,白术,升麻,赤石脂,元胡,白芍,乌梅,炙甘草等)治疗溃结352例,近期治愈222例,显效88例,总有效率98.6%. 邹桃生[11]以温肾健脾清肠汤(附子,炮姜,补骨脂,党参,白术,炒莲肉,白头翁,陈皮,赤芍,五味子,川连,丹参)治疗溃结68例,痊愈47例,显效14例,总有效率97.1%. 王桂枝[12]以自制保元冲剂(黄芪,党参,白芨,甘草,苍术,藿香,川椒,肉桂,田七,诃子)治疗临床属脾肾阳虚的溃结患者43例,痊愈40例. 严明清 et al[13]以胃肠宁冲剂(白芍、白术、白豆蔻、鸡矢藤、败酱草)治疗肝气郁结证患者50例,治愈26例,总有效率96%。

  

  2.3 中药灌肠治疗

  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迅速且充分发挥疗效,为治疗溃结的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灌肠药物可主要作用于病灶局部,针对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故多用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收敛固涩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溃疡的愈合. 如杨林斌[14]以自拟溃结露(白头翁,苦参,丹参,炒白芍)常规保留灌肠治疗溃结245例,近期治愈173例,好转65例,总有效率97.1%. 随访治愈者123例,复发7例. 郭纯艳

  et al[15]以乌梅合剂(乌梅,五味子,五倍子,明矾,牡蛎,罂粟壳,紫草,秦皮,黄柏)治疗本病30例,治愈1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86.6%.李济民[16]首先用清肠汤(白头翁,黄连,黄柏,广木香,秦皮,海蚌含珠)治疗10d,再用固肠汤(石榴皮,诃子,白术,肉豆蔻,补骨脂)治疗5d共为1疗程,不愈者隔7d行下一疗程,共治45例,治愈43例,随访1a未复发. 胡元奎[17]以少腹逐瘀汤原方治疗38例,有效率97%. 高唱[18]以托毒生肌中药(赤石脂,白芨,土茯苓,青黛,蒲黄)治疗29例,痊愈12例,总有效率100%.

  2.4 中药内服加灌肠 中药内服可达整体调节的作用,但对病灶局部作用却不明显;同时灌肠治疗则虽对局部作用好却不能整体调节,治标而难治本.二者合用则可起到标本兼顾之作用. 如杜荣亮[19]以辨证口服中药配合灌肠剂(白芨,地榆,丹参,赤芍,桃仁,川芎,云南白药)治疗溃结20例,痊愈10例,显效7例,总有效率95%. 张敏[20]用口服益脾清肠汤(党参,白术,怀山药,白芍,黄连,木香,马齿苋,甘草)并以灌肠方(红藤,木香,苦参,赤芍,煅牡蛎,黄连,马齿苋,墓回头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结40例,临床治愈

  13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95%. 王敏峰[21]以辨证口服中成药合并灌肠方(马齿苋,苦参,黄柏,黄芩,秦皮,川朴,蒲公英)治疗46例,痊愈24例,总有效率93.5%. 国绍吉 et al[22]以榆芨汤(地榆,白芨,儿茶,元胡,白芍,五灵脂,白术,焦三仙,鸡内金,茯苓,椿皮,甘草)口服,合用灌肠剂(地榆,白芨,儿茶,元胡,米壳)治疗108例溃结患者,治愈78例. 赵辉[5]以益气活血方药(黄芪,党参,白术,云苓,赤芍,元胡)口服,配合灌肠方(血竭,蒲黄,儿茶,丹参)治疗18例,显效88.8%. 许锦诠 et al[23]以口服消溃灵粉(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白芍,木香,乌梅,肉豆蔻,甘草),外用灌肠剂(苦参,槐花,大黄,米壳)治疗65人,治愈28例,总有效率95.4%.

  2.5 其他疗法 郭松河 et al[24]将生大黄,五倍子(半生半焙)研未装0号胶囊,以肠镜送至患处,治疗溃结190例,基本治愈136例,好转44例,总有效率94.8%. 郭氏[25]还采用单味阿胶栓治疗200例,显效118例,总有效率97%.

  瞿佩玉[26]以针刺治疗本病,取天枢、足三里为主穴,关元、太溪、太冲为配穴取得较好的疗效. 吴焕淦等[27]将本病辨证取穴,以隔药饼炙法(药饼由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组成)治疗24例,有效率95.8%.赵广智

  et al[28]以中药(艾叶,毕澄茄,小茴香,吴茱萸,细辛,公丁香,川椒,干姜,防风,香附,大青盐)制成粗末炒热装粗布袋置于神阙沿任脉至关元之间,稍凉后用电熨火反复熨药袋,共治30例,痊愈27例,好转2例.此外,尚有用直肠点滴法,中药汤坐浴熏洗法[29-31]取效的报道。

  

  3 讨论

  溃结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较多,但多数医家公认溃结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分型治疗时习惯将其分为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肝郁脾虚四型. 1992年临汾学术交流会制定了溃结标准试行方案[32]将本病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和阴血亏虚六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总结50篇报道中的中医用药规律,口服中药多以补脾益气类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辅以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川芎,元胡及收剑固涩药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米壳等.此外多配合凉血止血药如地榆,槐花;理气药如木香,陈皮等;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清热解毒药如白头翁,马齿苋,秦皮等.灌肠方则多用清热解毒燥湿药、收涩药、托腐生肌药、如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白头翁,白芨,五倍子,明矾,赤石脂等,以治疗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及溃疡之标.

  对50篇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在中药治疗的597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356例(51.5%);显效1147例(25.1%),总有效率4418例(96.5%). 统计15篇设西药对照组的西药疗效,共治489例,临床治愈125例(25.6%);显效101例(20.7%);总有效349例(71.4%).两者比较,中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药,说明在溃结的治疗中,中医药治疗溃结确有优势与特长.

  诸医家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尚对溃结患者进行了免疫学观察,发现中药可以改善溃结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力增强并可使升高的IgA,IgM降至正常[33]通过治疗前后溃结患者肠粘膜噬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比较,证实中药可使噬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脱颗粒现象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下降,变态反应抑制[34].严明清 et al[13]经实验证实治疗溃结方的柔肝中药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大鼠溃结模型治疗后肠管P物质和血管活性肽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柔肝中药有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的作用.同时,各报道均表明,免疫功能的改善与疗效呈正相关.由此推断溃结病因可能为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而中药则改善了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溃结的目的.

  溃结临床用药仍以灌肠和口服汤剂为主,这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近年来的报道中虽已出现颗粒剂、片剂和胶囊剂,但为数尚少,且均为原粉末制剂,服用量大,生物利用率低.若提取复方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或以浸膏粉为原料则可大大减少服用量.又因本病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不能只从一处着手,应以整体调节为主,兼顾结肠局部病变.考虑到这些方面,制剂研究中控释剂和缓释剂有可能在治疗中发挥较好的作用,成为溃结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通讯作者 赵晓霞

4 参考文献

  1 赵淑媛,戴宗海,杨世兴,王知侠,刘素荣,杨淑坤.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 陕西中医,1989;10(2):53

  2 周富明,李亚仙. 试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肝.中国肛肠病杂志,1991;11(1):15-17

  3 张传儒. 调肝理脾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30例报告.中医杂志,1990;(8):36-37

  4 杨运高,郭振球.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从瘀论治初探.陕西中医,1993;14(1):23

  5 赵辉,周建中.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9):529-532

  6 朱文虎. 特内痈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1例. 山西中医,

  1989;5(5):24-25

  7 严学群. 加味阳和汤治疗慢性溃疡结肠炎. 江苏中医,1992;13(2):63-64

  8 陈治水. 健脾灵片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

  1987;(10):28

  9 刘宗凯. 固本益肠片治疗慢性结肠炎280例. 中医药学报,1988;(8):28-29

  10 田维君,方守淼,徐复霖.健脾理肠片治疗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4):42-44,4

  11 邹桃生. 温肾健脾清肠治疗慢性溃疡性 结肠炎68例. 广西中医,1989;12(2):4

  12 王桂枝. 保元冲剂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3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

  1987;(4):18

  13 严明清,陈瑛,廉南,郭桂凤,牟洪继,赵国启.柔肝法治疗脾气郁结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0):579-582

  14 杨林斌. 溃疡露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45例疗效观察.江苏中医,1989;(5):196-197

  15 郭纯艳,朱治忠.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结肠炎.中医药学报,

  1989;(2):31-32

  16 李济民.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6(4):26

  17 胡元奎. 少府逐瘀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 陕西中医,1994;15(8):357

  18 高唱. 托腐生肌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9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14(9):555

  19 杜荣亮. 保留灌肠为主治疗慢性结肠炎20例. 陕西中医,1989;10(2):55-56

  20 张敏,高祥福. 益脾清肠汤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 浙江中医杂志,1992;(10):533-534

  21 王敏峰. 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 四川中 医,1993;(9):22

  22 国绍吉,李昕,郝瑞雪. 榆及汤治疗结肠炎108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3;7(3):24-25

  23 许锦诠,蔡汝蓉,武斌庭.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研究,1996;2:18

  24 郭松河,李怀军,李俊峰. 复方大黄胶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90例.

  陕西中医,1993;14(1):13-14

  25 郭松河. 阿胶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3):178

  26 瞿佩玉. 针刺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乙状结肠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4):15

  27 吴焕淦,陈汉平,华雪桂, 施征,张琳珊,陈及灵.隔药饼炙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机理探讨. 中医杂志,1995;36(1):25-26

  28 赵广智,王淑媛. 熨脐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吉林中医药,1992;(4):20

  29 钟凤英. 秦皮止泻汤肛门滴入治疗慢性腹泻98例. 中医杂志,1995;36(1):35

  30 范长通,湛景山. 鲜律草洗脚治疗慢性结肠炎50例. 中医杂志,1986;(2):29

  31 康志国. 加减祛毒汤治疗肛肠病318例临床观察. 中级医刊,1996;31(1):60

  32 陈治水,危北海, 陈泽民整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33 田维君.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研究,1990;3(4):9

  34 齐锦生.健脾祛湿方药对慢性溃疡性直结肠炎变态反应影响的对照观察. 中医杂志,1996;37(1):32

  收稿日期 1997-09-09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