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主动脉瓣膜部狭窄疾病的治疗

更新时间:2012-11-26 04:50:26

  病程演变: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临床无症状、脉搏正常、左室无肥厚和扩大、心电图无异常征象者,约10%的病例于出生后10年才开始呈现临床症状,其中20%的病例再经过10年后,45%的病例20年后发展为中度或重度狭窄。约1%病例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在此基础上可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电图呈现左室肥大和劳损的重度狭窄病例,数年后可呈现左心衰竭而致死。猝死的发生率约为1%。

  新生儿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狭窄呈现心力衰竭者需紧急手术治疗,术前可短期给予前列腺素E1,以改善体循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提高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左心室-主动脉收缩压差超过5.3kPa(40mmHg的儿童及成年病人,临床上呈现症状,静息时跨瓣压差达5.3~6.6kPa(40~50mmHg),或临床上虽无明显症状但跨瓣压差超过9.3~10.7kPa(70~80mmHg)者均应施行手术治疗。

  1.先天性主动脉瓣膜部狭窄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分离融合的瓣叶交界,扩大瓣口,解除对左心室排血造成的梗阻性病变而不引致瓣膜关闭不全。或切除损害严重的病变瓣膜,作人工主动脉瓣膜替换术。

  1952年Bailey和1954年Brock经左心室心尖部小切口,放入特制的主动脉瓣膜扩张器扩张分离融合的主动脉瓣叶交界。但因瓣膜扩张不彻底,又易引致关闭不全,疗效欠满意,乃逐渐被直视手术所取代。1956年起Lewis,Shumway,Swan等先后在低温麻醉下施行直视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但由于低温仅能提供短暂的心内直视手术操作时间,因而疗效尚不理想。

  1958年Spencer等报道在体外循环下施行主动脉瓣膜交界切开术,此后即在临床上广泛应用。60年代人工瓣膜问世,为主动脉瓣严重损坏或钙化的病例施行主动脉瓣替换术奠定了基矗近年来,对难于承受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例又开展经皮插入带囊导管主动脉瓣扩张术,但临床应用的病例为数甚少,长期疗效尚有待观察总结。

[1]'>下页

1 2 下一页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