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严防冬季疾病之十面埋伏!

更新时间:2012-12-09 12:52:01

    寒风渐紧的冬日里,大家应该如何安然过冬呢?还是听听省内几家医院专家们的建议和提醒吧!

 

    十类疾病之 消化内科

 

    冬季进补 胆囊炎 胰腺炎

 

    入冬后,部分地方的居民有进补的习惯,习惯吃一些味甘、肥厚的食品,以便增强肌体的御寒、防病能力。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绝大多数都是营养过剩,根本不用另行进补。

 

    此外,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这些疾病患者,冬季应少吃辛辣刺激的食品和火锅,以免病情发作、加重或增加疾病的治疗时间。偶尔吃火锅时不妨多喝些面汤、开水,冲淡一下食物的刺激作用。有胆结石、胰腺炎疾病的患者,冬天喝酒、吃火锅、过多食油腻食物,很容易诱发胆囊炎或胰腺炎,因此一定要多注意。肝病病人尤其是肝硬化做过分流手术的患者,还应尽量避免食用蛋白质含量过高、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引发血氨升高,导致肝昏迷。

 

    十类疾病之 妇科

 

    孕妇缺钙 痛经

 

    冬季气温低,阳光也不如夏季充足,很多孕妇容易因光照较少,出现腿抽筋等缺钙现象。因此,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孕妇要多晒太阳,以增强对钙的吸收能力。日常饮食中不妨多喝些牛奶,但补充维生素D时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孕妇冬季要尽量避免去空气不流通、人多的场合,以预防风疹、流感病毒感染,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月经期女性入冬后会大量失血,很多女性表现为虚寒体质,还很容易出现痛经和冻疮的症状,此时不妨适量食用一些当归、生姜或者羊肉汤,以起到补血、驱寒、补虚的作用,也可食用当归四逆汤以及少腹逐淤汤,同样能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

 

    十类疾病之 呼吸内科

 

   流感 哮喘 气管炎

 

    气温骤降,呼吸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明显增多,门诊上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增多,其中又以老人、儿童等抵抗力较低的人群为主。有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病人,随着天气转冷也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很容易诱发原有疾病,慢阻肺疾病患者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哮喘患者则会严重发作,因此在气温骤降的冬季,人们应当特别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加衣物。老人、儿童和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人群应当在秋季提早注射流感疫苗。慢阻肺病人和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口服预防呼吸道常见细菌感染的药物——气管炎菌苗片,以增强肌体抵抗力。与寒冷一样,干燥同样是呼吸道的大敌。干燥空气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局部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冬季要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当的湿度。冬季适量喝些梨水、蜂蜜水、甘蔗水也有利于保护呼吸系统。

 

    十类疾病之 内分泌科

 

    糖尿病足 甲亢

 

    糖尿病患者冬季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了,一旦治疗不当很容易出现感染致使病情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除了要穿宽松的鞋袜、经常换袜子、勤洗脚保持脚部清洁外,每晚还应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以利于防寒保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好不用热水袋、热水瓶、电热毯取暖,以防止烫伤。

 

    此外,糖尿病人冬季还应注意饮食搭配,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足够维生素的摄入。胡萝卜、西红柿等红色食品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抗感冒的作用,可以适量食用。再者,糖尿病人还应当养成多喝水、多喝汤的习惯,以便利尿、清除体内废物和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对于甲状腺亢进患者,由于属于高代谢人群,肌体抵抗力低,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多,冬季应当多吃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多饮水、多休息、少吃紫菜、海带等含碘量高的食物以及浓茶、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十类疾病之 肛肠科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患者大多是脾肾阳虚,本身比较怕冷。由于冬季天气变幻无常,稍不注意就会腹痛、腹泻,有溃疡性肠炎的病人因此还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出现黏液血便、脓血等症状。因此,慢性结肠炎患者冬季饮食要避免食用过凉的食物,注意保暖和饮食起居的规律性。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喝些姜糖水,以利于结肠炎的预防和恢复。由于肛肠科患者治疗时要脱掉裤子检查、换药、坐浴,天气冷时比较容易受凉感冒。因此,趁气温还不是太低时,有肛肠疾病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

 

    十类疾病之 骨科

 

    关节炎 骨质疏松 防寒保暖 防滑

 

    关节炎患者常常被大家笑称为“天气预报员”,原因在于随着冬季气压的降低,他们的关节压力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寒冷温度刺激后滑膜炎症也会随之增加,继而表现为关节僵直和疼痛,因此关节炎患者对气温变化特别明显,骨质疏松患者和痛风患者在每年冬春季节发病率也会明显增加。

 

    所以,冬季人们首先应当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关节疼痛症状加重。骑自行车、电动车出行的人,不妨戴上护膝、护腕,保护关节。此外,根据关节炎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下肢骨性关节炎患者应当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和跪立;颈腰椎骨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的坐、站,以免加重病情。再者,很多老年人都有骨质疏松的毛病,冬季一定要做好防滑工作,避免意外跌倒造成骨折。

 

    十类疾病之 皮肤科

 

    局部保暖 全身保暖

 

    每年冬季,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鱼鳞病、单纯皲裂、冻疮、多行性红斑等皮肤科疾病的发病率都很高,这与寒冷空气的刺激有很大关系,因此从皮肤科的角度来讲,是不提倡“秋冻”和“冬冻”的,这就要求在入冬后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需要提醒的是,很多爱美的女孩虽然注重头、手、脚等局部的保暖,却忽视全身的保暖,衣服经常穿得非常单薄,这同样容易诱发一些皮肤科疾病。因此,冬季保暖一定要局部保暖和全身保暖并重。具体来说,银屑病应当防寒保暖、预防各种感染,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湿疹属于全身免疫性疾病,寒冷是其诱因,因此应当注意保暖,配合抗过敏治疗,反复发作者可以吃些维生素E和6542等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药物。

 

    冬季皮肤瘙痒症多属于干燥性的,老年人特别容易出现。这类人群日常生活中要少洗澡、尽量避免使用洗涤剂,可以用些润肤的浴液,洗完澡后应当及时使用开塞露、护手霜或一些润体霜;治疗冻疮时,除了防寒保暖还应除湿,服用维生素E和6542或局部使用冻疮膏、樟脑霜、肝素钠霜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十类疾病之 肿瘤外科

 

    肿瘤患者防感冒 防抑郁

 

    肿瘤患者身体虚弱、机体免疫力低,天气变冷时很容易引发机体不适,气温突降时还很容易感冒,一系列连锁反应诸如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力降低、肿瘤治疗用药效果变差等也接踵而来。因此,肿瘤患者尤其是肺部肿瘤患者和放、化疗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每年秋冬季节肿瘤患者复发的比例大幅增加,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这与患者因天气原因产生的抑郁症有关,这直接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直接影响到肿瘤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因此,冬季到来时家人除了应注意患者的身体情况外,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也不能忽视。

 

    十类疾病之 心血管内科

 

   心脑血管病 生活节律

 

    每年11月份左右和元旦前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两个高发期。原因在于突然下降的气温会造成血管收缩、血黏度增高,北方干燥的气候也容易使血黏度增高。同时,有研究证明,心脑血管疾病与炎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而近段时间气候突变造成感冒人群增多,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呢?防寒保暖依然是首先要注意的;其次,要注意保持生活节律的稳定,有锻炼习惯的人,时间应以上午10点以后或下午为宜,原因在于早上人们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一天中发病的高峰期。过早起床锻炼,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进一步加强了发病的可能。

 

    医学证明,心梗3小时内通过手术或药物将梗塞去除,缺血区的心肌基本不会发生坏死现象,预后是比较良好的。但一旦超过3~4小时就会造成心肌坏死,即使通过药物或手术也难以逆转。因此一旦出现胸疼、胸闷的症状时要及时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如果5~10分钟后还不能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此外,心脑血管患者应当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于兴奋或因生闷气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诱发疾病。在供暖的房间内,出门前应先在门口打开门适应适应,避免直接出门时,冷空气刺激血管,造成心脑血管意外。

 

    十类疾病之 儿科

 

    感染 过敏原

 

    每年冬季,孩子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哮喘、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疾病,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喝水,适当进食梨水、蜂蜜水、菊花茶、莲菜、甘蔗等具有清热润燥作用的食物。很多人由于怕冷家中门窗紧闭,这是不恰当的,屋里应当每天定时通风,使用加湿器保持适当的湿度,尽量让孩子少去人多、密闭的公共场合。有哮喘和过敏性紫癜病史的孩子外出时要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和呼吸道感染。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