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丙肝潜藏的危险更可怕

更新时间:2010-09-21 16:06:52

  在肝炎家族中,甲肝、乙肝早已“家喻户晓”,而丙肝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丙肝和甲肝、乙肝一样都属于病毒性肝炎,虽然临床症状比较轻,但也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最近,本刊记者就丙肝问题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院长王宇明教授进行了专访。

  丙肝:潜藏的危险更可怕

  ——访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院长王宇明教授

  王宇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院长。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生物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感染病学会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全军感染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HBV和HCV)的病毒变异与宿主遗传性;生物人工肝。

  如今,当我们还在为乙肝不能根治而担心时,丙肝也已悄悄侵害很多人,潜伏在体内,侵害着人们的身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丙肝抗体阳性患者约占全国人口的3.2%,即高达4000万人之多,这些人中的80%属于慢性丙肝,但在临床上约有40%~70%的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是在求治其他疾病时才被意外发现。

  忽视:防治丙肝的大忌

  2004年,央视国际曾经做了一期有关丙肝的节目。当时参与调查的人中,没听说过或者不知道丙肝的人居然高达50%,其他的人虽然听说过丙肝,但对其并不了解。两年时间过去,种种现象表明,这种情况仍没有明显的好转。面对此种状况,作为多年来一直从事肝病研究和防治工作的专家,王宇明教授感到非常的担忧。因此,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教授首先强调的一点就是—“忽视是目前防治丙肝的大忌。”

  王教授解释道,没有明显症状是丙肝不同于其他肝炎的重要特征。感染者常常会在十年或更长时间后才被发现,大多数丙肝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没有明显症状,同健康人一样。在美国,丙肝感染者的诊断率只有20%,而这些患者诊断出来的时间大多数都在感染后十年。所以,一个丙肝感染者即便是每年体检,但由于抗-HCV不是体检项目,只要他(她)没有症状,完全有可能被忽视,从而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病情,耽误治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医生对丙肝感染率低估的现象,不少临床医生对丙型肝炎的诊治也不够熟悉。

  “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人们对丙肝的忽视,而这种忽视是‘致命’的,它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当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得不到正确、彻底的治疗,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知得了病,还很有可能传染给家人或者其他人群。”

  重视:从认识开始

  要重视丙肝,就必须从认识开始。1995年,王宇明教授赴美国加州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丙型肝炎研究中心研究丙型肝炎发病机制。

  王教授说,丙肝和甲肝、乙肝一样都属于病毒性肝炎。丙肝的传播途径和乙肝及艾滋病一样,通过血液传播,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如食物、空气等传播。

  “由于多数丙肝患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极易被忽略;同时,60%~80%的急性丙肝患者不能自行清除病毒而发展成慢性丙肝,部分患者再由慢性丙肝进展至肝硬化、肝癌而危及生命,因此我们非常需要早期发现丙肝。”

  “早期没有症状,那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呢?”记者迫不及待地问。

  王教授说:“我一直主张将丙肝检查作为门诊常规检查。即使一直认为自己很健康的人,如果曾经有过输血史,使用过血液制品或不洁注射器,有过不洁性生活、文身、文眉等经历,或者经常接触血液,如医护人员及美容师等,都不妨做一做丙肝的抗体检查。”

  “另外,”王教授补充道,“每年体检的人,如果有条件,不妨增加一项丙肝检查。”

  治疗:不容等待

  目前,在美国和日本,丙肝已经成为肝病中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由于丙肝的隐匿性以及低诊断、低治疗率,使其导致的严重后果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已初露端倪。

  对于丙肝的治疗,王宇明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丙肝治疗的唯一途径。只有抗病毒治疗,才能阻断丙肝不断发展的进程。而具体的治疗方法,目前建议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第一页 1 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