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别被降压药说明书“吓倒”5

更新时间:2010-09-23 11:32:32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它通常是悄无声息地发展,然后突然暴发,甚至导致死亡,令人防不胜防。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高血压。在我国的成年人当中,患有高血压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高血压及其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和心脏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

  黎明江副教授指出,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它通常是悄无声息地发展,然后突然暴发,甚至导致死亡,令人防不胜防。

  我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8亿人,这一群体呈现出“三高”和“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和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有效控制率低,而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是高血压防治的三个重要环节。

  针对许多听众“一到夏天血压就自动下降了,还应不应该继续吃药”的疑问,黎明江特别提醒,血压在夏季会自然降低,但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治疗方案,而绝对不能因此忽视治疗、随意减药甚至停药,否则在炎热环境中血压的剧烈波动会造成脑卒中、心肌梗死严重后果。

  讲稿回放→→

  轻度高血压,别急于吃药

  所谓轻度高血压,就是收缩压在140~15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在90~99毫米汞柱,属于1级高血压范畴。所谓低危,就是不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存在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在没有治疗的前提下,一段时间里,轻度高血压有三种变化趋势:1/3的人血压上升,1/3维持原有血压水平,1/3下降至正常血压水平。从结果来看,有1/3的人血压可自然转归正常,他们显然不需要用药。否则,一方面浪费了卫生资源,另一方面也承受了长期降压治疗带来的某些副作用。至于血压维持原状或上升的另外2/3患者,如果进行非药物治疗,如吃得淡些,减肥,调整生活作息时间,少喝酒,也有部分可以回归正常。这两部分患者加起来大约占一半。

  因此,一旦查出血压偏高,不要急于进行降压治疗。可先让医生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血糖、血脂、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如果轻度高血压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应尽快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不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应该观察3-6个月,同时进行非药物治疗。如果经过3-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仍然居高不下,则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进行降压治疗。

  患上高血压,更要关注血脂

  大家都知道高血压与高血脂会使人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但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比正常人群更需要关注血脂、控制血脂。

  血脂通常指的是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而胆固醇又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清道夫”或“好胆固醇”,它将肝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进行清除,因此是有益的胆固醇,水平越高越好。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坏分子”,它在高血压、血管内皮受损时,乘虚而入进入细胞内氧化为氧化-LDL-C,被血中的巨噬细胞吞掉变成泡沫细胞,和沉积在血管壁上的脂质组成脂质条纹,发展下去就形成了动脉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堵塞。例如在冠状动脉沉积而引起冠心病,在脑动脉沉积引起脑梗塞等。

  因此,在血脂化验单中,高血压患者要死盯住血脂化验单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实验室标准定得相对宽松,一般在1.9-3.1之间,这容易误导患者以为只要在3.1以内就很安全。但临床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对于血脂达标的要求较高,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旦超过2.6就已经很危险了。如果还合并糖尿病、中风史或冠心病时,最好能控制在2.0的范围以内。

  别被降压药说明书“吓倒”

  许多高血压患者到医院看病配药后,看到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都很担心,有些人越看越害怕,甚至不敢服这些药。

  大家知道,严重高血压大多可以引起靶器官的损害,如脑中风、心肌肥厚,甚至引起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积极进行降压治疗,以有效地保护靶器官。至于降压药存在的不良反应,可以这样来认识。

  服药前,搞清楚自己是否有药物禁忌史是很重要的。如已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就不要选用有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有抑郁症或溃疡病的患者,就不要服用含有利血平的复方制剂;伴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患者,以不用或少用噻嗪类利尿剂为宜,否则就会“雪上加霜”。 第一页 1 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