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高血压没有症状是否要治疗

更新时间:2010-09-24 03:01:03

如果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病人,不管有无症状,都必须进行降压治疗,愈早愈好。从来没有测量过血压的人,应该去测量一次血压。如果血压正常,以后每隔1-2年测量血压一次。如果血压升高,经过多次复测,诊断为高血压,就要去看医生,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1991年国家统计资料,患病率是12%左右,估计有高血压病人1亿。2005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资料,患病率已升至18.8%,高血压病人估计有1.6亿。同时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血压达标率低的“三低”现象。

  1.许多高血压病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因为绝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没有症状,自觉很好,所以不去测量血压,也不去做体格检查。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只有44.7%。与美国2003年报告的知晓率70%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压病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

  2.许多高血压病人没有治疗。我国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率为28.2%。与美国2003年报告的59%相比,也低了不少。也就是说只有1/4左右的高血压病人在接受治疗。

  3.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血压达标率低。接受治疗的病人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就算达标。我国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达标率,只有8.1%,与美国2003年的34%相比差距很大。就是说,100名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只有8人达标,其余92人的血压仍高于正常。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我虽然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统计,但根据经验,至少有60%~80%的高血压病人没有症状,所以不治疗;治疗后血压降下来就停止服药,造成血压没有达标。我见到过这样的病人,男性,40多岁,一天下午与几个朋友一起饮酒时,突然中风昏迷。送医院急诊时,发现血压很高,收缩压在240毫米汞柱以上,没有几天就死亡了。单位的医生反映,他从来就没有去看过病。

  高血压的害处很大。国内外不少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都显示,血压愈高,发生并发症的机会愈多,寿命愈短。尤其是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高血压病人的主要并发症。北京王薇等学者对我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进行前瞻性的随访研究。从1992-2002年共10年,11个省市31 728人,以血压低于110/75毫米汞柱作对照。发现血压在120-129/80-84毫米汞柱时,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增加了1倍;血压在140-149/90-94毫米汞柱时,危险性增加2倍以上;当血压达180/110毫米汞柱时,危险性增加10倍以上。与理想血压(<120/80毫米汞柱)相比,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毫米汞柱)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性增至2.3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增至4.9倍,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增至11.7倍。根据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资料,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10-180/10万,死亡率为80-120/10万。近10年来脑卒中的死亡率以5%左右的速度上升。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70%。这就是血压长期升高,没有很好治疗把血压降下来的后果。国外大量研究资料也是如此。

  把血压降下来,是不是有利呢?国内外也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即使是轻度的血压升高,如果应用降压药把血压降下来,就能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尤其是脑卒中更为明显。归纳各种临床试验的结果,大致收缩压降低10-14毫米汞柱,舒张压降低5毫米汞柱,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率2/5,冠心病事件1/6。即使是老年人舒张压不高,单纯收缩压升高的收缩期性高血压,降低收缩压也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病人,如果用降压药治疗把血压降下来,能减少脑卒中再发(脑卒中可减少28%,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减少24%,出血性脑卒中减少50%)。

  所以说,如果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病人,不管有无症状,都必须进行降压治疗,愈早愈好。从来没有测量过血压的人,应该去测量一次血压。如果血压正常,以后每隔1-2年测量血压一次。如果血压升高,经过多次复测,诊断为高血压,就要去看医生,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朱文斌)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