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艾滋病合并乙、丙型病毒性肝炎 96例分析

更新时间:2010-12-30 12:23:59

艾滋病合并乙、丙型病毒性肝炎96例分析推荐到首页 □ 《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第10期1/3页123作者单位: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广西梧州543000.

【摘要】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重叠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互之间对疾病的进程的影响。方法对96例艾滋病合并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艾滋病合并病毒性肝炎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7(17.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76(79.16%)例,乙肝重叠丙肝3(3.12%)例,均为静脉共用针头吸毒患者。96例艾滋病合并乙、丙型病毒性肝炎中,大部分为轻度或肝功能正常患者,肝硬化发生率低。从有性接触或静脉共用针头吸毒开始到发病住院时间均超过6年以上。结论艾滋病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远低于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易慢性化有关;当人体同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后,相互之间对疾病的进程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clinicalanalysisof96hiv/aidspatientscomplicatedwithhepatitisbandc.morang-hui,lilun,lupeng.(wuzhoumunicipalthirdpeople’shospital,wuzhou543000,guangxi,p.r.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complicatedinfectionofhivvirusandhepatitisborcvirusesontheprogressofthedisease.methodsthedataof96aidspatientscomplicatedwithhepatitisbandcwerereviewed.resultsoutofthe96aidscases17caseswerecomplicatedwithhepatitisbvirusinfection(17.7%),76caseswerecomplicatedwithhepatitiscvirusinfection(79.2).therewere3intravenousdruguserssharingneedleswiththeirpartners(3.1%).mostofthecasesweremildorwithnormalliverfunction,lowincidenceoflivercirrhosis.thedurationofthepatientsfromsexualcontactorintravenousdrugaddictssharingneedlestohospitalizationwereallover6years.conclusiontheinfectionrateofhepatitisbvirusinaidspatientsismuchlowerthanthatofhepatitiscvirusinfection.thereisnosignificantefffectofhepatitisbandcvirusinfectioninaidspatientsontheprogressofthedisease.

  keywords:hiv/aids;viralhepatitis

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均可通过血液和不洁性行为等方式传播。本文通过对本院自2002年以来收住的96例艾滋病病人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揭示当人体同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后,相互之间对疾病的进程有否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6例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病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6月~2008年6月住院患者,cd4+淋巴细胞200cell/μl。其中男83例,女13例,年龄26~62岁,平均36岁。职业分布:无业39例,农民37例,工人8例,个体商人5例,司机3例,船员1例,退休工人2例,厨师1例。传播途径:静脉共用针头吸毒感染80例,性接触感染16例,从有性接触或静脉共用针头吸毒开始到发病住院时间均超过6年以上。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23例,肺炎18例,肺结核21例,耶氏肺孢子菌肺炎12例,口腔念珠菌感染83例,单纯疱疹2例,腹膜炎2例。

  1.2诊断标准

  艾滋病诊断符合1993年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及2004年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艾滋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hiv-1抗体阳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确证。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和肝病分会2000年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诊断标准。

  1.3检验方法

  1.3.1检查

  外周血cd4淋巴细胞的检测:采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试剂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用elisa法检测乙肝hbsag,hcv检测:两次elisa重复阳性判为阳性。

  2.196例艾滋病合并病毒性肝炎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7(17.7%)例,其中,14例为非吸毒患者,3例为静脉共用针头吸毒患者,丙型病毒性肝炎76(79.16%)例,其中,74例为静脉共用针头吸毒患者,2例为非吸毒患者。3(3.12%)例乙肝重叠丙肝均为静脉共用针头吸毒患者。因吸毒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以及乙肝重叠丙肝占吸毒患者的比例分别是3.75%、92.5%、3.75%。

  2.217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轻度12(70.58%)例,中度2(11.76%)例,重度1(5.8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1(5.88%)例;76例丙型病毒性肝炎中,肝功正常15(19.73%)例,轻度59(77.63%)例,中度1(1.31%)例,重度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1(1.31%)例;3例乙肝重叠丙肝中,轻度2例,乙肝重叠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1例。96例患者中,肝功正常、轻度、中度、重度以及肝硬化的比例分别为15.63%、76.04%、3.13%、1.04%和3.13%。

  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相同。目前在我国,艾滋病以吸毒(血液)传染为主,性接触传染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乙型肝炎以母婴传播为主,丙肝以散发为主,高危人群以吸毒为主。由于传染途径相似,在高危人群有同时感染两种或者三种上述病毒的可能。本文96例病例中,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例最多(79.16%),乙型肝炎次之,三者同时感染率最低。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的患者中,大部分为吸毒患者,而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大部分则为非吸毒者。我国为乙肝大国,为何会出现在吸毒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远远低于丙肝感染率。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分成人感染过乙肝,但转为慢性感染者只有少数,青少年及成人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仅5~10%发展为慢[1],慢性率低与青少年免疫功能逐渐成熟及成人期的已有成熟免疫功能有关。艾滋病患者中乙肝感染率低,可能与感染当时艾滋病仍未发病,cd4+淋巴细胞水平仍然较高,大部分感染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当时已被清除有关。而同为吸毒患者,丙型肝炎感染率远远高于乙型肝炎患者,普通人群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率亦高达50~85%[2],提示丙型肝炎容易慢性化,可能与感染的当时免疫功能关系不大。

  在临床表现方面,由于全部患者都是因艾滋病发病而就诊,因此,病毒性肝炎的表现不典型,均以艾滋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为主。在乙型丙型肝炎的疾病进程方面,当人体同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后,相互之间对疾病的进程有否影响?从本组76例丙型肝炎的炎症分度来看,大部分为轻度或肝功能正常患者,中、重度极少,与非艾滋病患者相似[2],肝硬化仅为1.31%,短期看肝硬化发生率并无升高。病程长的患者发生率是否升高还有待观察。17例乙型肝炎感染中肝硬化仅为5.88%,而非艾滋病患者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年发生率3%,5年累计发生率16%[1]。由于本组病例均已达发病期,而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一般为6~10年时间,因此,可以估计本组病例感染hbv-hcv至少已经6年以上,而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发生率并无升高,提示hbv/hcv与hiv重叠感染肝脏炎症反应未见增高,且未加快病毒性肝炎的进程,与某些报道相似[3]。亦有报告认为,hiv-1引起的细胞免疫损害可使hbv复制加快,以及增加发生肝硬化的危险[3],本组病例肝硬化的发生率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但3例hiv-hbv-hcv重叠感染患者中就有一例肝硬化的发生,提示hiv-hbv-hcv重叠感染可能增加发生肝硬化的危险。由于病例数少,尚需进一步观察。hiv-hbv或hiv-hcv或hiv-hbv-hcv重叠感染对hiv感染的临床转归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有报告认为hiv-1-hbv重叠感染与艾滋病进程及生存率无关[3],另有报告则认为hiv重叠hbv、hcv感染加快了艾滋病的进程[4]。本组96例患者从感染hiv到发病都在6年以上,与单纯hiv感染者的发病时间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考虑重叠hbv、hcv感染对艾滋病的进程并无影响。

【参考文献】1/3页123评论(0篇)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