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溶血性贫血中医治疗的理论依据

更新时间:2011-01-04 09:42:08

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可以分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患者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腰背肢体酸痛、面色苍白、黄疸;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轻度或隐性黄疸,肝脾常肿大,并伴淋巴结肿大。  中医认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多是由于湿热内蕴,或热扰营血,湿热毒邪相搏结,交蒸于肝胆,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热毒内蕴化火,浸入血分,耗伤营血,导致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多是血虚阴黄,素体亏虚,复感湿热外邪,伤及脾肾,水湿不化,郁而化热,湿热搏结于中焦,伤及脾肾,气血生化障碍而发本病。据此,中医把溶血性贫血主要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湿浊内阻之虚实夹杂型等。据此理论,中医治疗溶血性贫血主要以健脾补肾、益精生血为主,辅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四君子汤、茵陈蒿汤等加减。据此,中医治疗溶血性贫血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手段。上一个文章:地中海贫血是什么病?下一个文章: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