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论文:甲状舌骨囊肿或瘘管的诊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1-01-17 20:10:41

【关键词】甲状舌骨囊肿瘘管

我科1997~2007年诊治的甲状舌骨囊肿或瘘管共26例,其中囊肿26例,瘘管6例;男14例,女12例;各年龄组均可发病,40岁以下发病最多(占76.9%)。

典型的甲状舌骨囊肿或瘘管诊断容易,但也有误诊。应注意与口底皮样囊肿、颏下淋巴结炎、舌异位甲状腺、颈部脂肪瘤、口底蜂窝织炎相鉴别。术前穿刺可不列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可行B超检查以区别实质性与囊性肿块。我们认为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治疗,手术是根治甲囊肿或瘘管的可靠方法。正确处理舌骨及其周围组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本病术后复发率较高。在手术过程中若找不到通向舌盲孔的纤维管束,应将所有位于舌骨中线与盲孔间的肌肉全部切除,为减少复发,反对只作单纯囊肿切除而不处理舌骨。

甲状舌骨囊肿或瘘管是先天性类瘤疾病,口腔科并不罕见。我科1997~2007年共收治甲状舌骨囊肿或瘘管26例,现就有关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总结。

一般资料:甲状舌骨囊肿20例,含术后复发1例。甲状舌骨瘘6例,均为自行破溃或误认为脓肿切开引流后引起。男14例,女12例;年龄3~54岁。病史1周~8年。囊肿部位:位于颈部中线偏左者3例,中线部位23例。囊肿大小2cm~5cm。见表1。

诊断依据:颈前中线或中线外侧出现肿块,无痛,随吞咽上下移动而不影响呼吸和进食。形成瘘管者,先有肿块史,瘘形成后有透明或浑浊黏液流出,可暂时闭合,不久又破溃。

检查可见甲状舌骨以上舌骨下,有圆形胡桃大小、表面光滑、周界清楚有弹性感的肿块或瘘口。合并感染者肿块可有触痛。嘱病人仰头触诊,可扪及索状物从肿块上缘向上到舌骨即甲状舌管。高位甲状舌管囊肿与舌骨相连则扪不到此管,但伸舌时肿块向上移动。

鉴别诊断:一般诊断比较容易,但也有误诊。我们曾有6例术前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而术后诊断为其他疾病。在通常情况下,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应与下列疾病相区别[1,2]。

口底皮样囊肿:与高位甲状舌管囊肿较难鉴别,当皮样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之下时,亦随吞咽活动而上移,但囊肿完整时可触及生面团样感觉。一般情况下,皮样囊肿体积较大,穿刺抽取物可鉴别。

颏下淋巴结炎:本病的不同是大多数有下辱中线或口底炎症史,肿大的淋巴结较小,质韧或稍硬,少数可缩小,较甲状舌管囊肿的位置似应更靠前,儿童更常见。

舌异位甲状腺:舌甲状机腺常位于舌根部或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呈紫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病人常有语言不清,同位素131I扫描则可见异位甲状腺同位素浓聚。

颈部脂肪瘤:较少见,一般呈分叶状,不如甲状腺囊肿光滑,穿刺无液体。

口底蜂窝织炎:多有病灶牙存在,口底局部红肿、触痛,有时可触及波动感。口腔检查有口底黏膜肿胀,舌活动受限,抗感染治疗有效。

关于局部穿刺检查:甲状舌骨囊肿不须穿刺即可大体诊断。较小的甲状舌管囊肿穿刺不易抽出液体。只有当囊肿较大时才能抽出,内容物可以是褐色或咖啡色或黄色黏液,有时为淡绿色胶冻状液体。术前穿刺少儿患者不能配合,增加了感染机会,手术野被污染,术中不易辨认病变组织。若抽不出内容物,患儿家长感到不安。因此穿刺可以不列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可行B超检查区分实性与囊性肿块。

治疗: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手术是治疗甲状舌骨囊肿或瘘口的一种可靠的根治方法[3]。我们治疗1例病史6年之久的甲状舌骨囊肿,患者经常口底部肿胀,术中见肿块上方索条通向舌骨中央,术后病检已并发舌骨骨髓炎。对于合并感染者先控制感染后进行手术。儿童患者2岁以后在全麻下手术,成人在局麻下手术,手术切口采用横切口,有瘘管者做包括瘘管周围皮肤在内的横梭形切口,对于低位甲状舌骨囊肿应做两个平行的水平切口,因为甲状舌管下降的同时,第二鳃弓在前方融合成舌骨体,故导管可以紧贴在舌骨体的前方或后方穿过舌骨,所以囊肿与舌骨关系密切。处理舌骨及其周围组织是手术的关键。我们在术中也见到囊肿与舌骨的这三种关系情况。因此我们采取SistrunK所主张的手术方法[4],常规切除1cm舌骨中央部,同时包括舌骨周围一整块组织的柱状切除,到达瘘管末端时,先用血管钳将末端夹住,再行切开予以贯穿缝合。不论囊肿大小,术后应放置引流。我们遇到2例术后换药时见有淡红色黏液从伤口流出,若引流不畅则影响伤口愈合。为了使术后颈部瘢痕不明显,应逐层缝合伤口,术后限制颈部活动,减少伤口张力,有利于伤口愈合。

关于术后复发问题:甲状舌骨囊肿和瘘管手术后复发在

百度中搜索:甲状舌骨囊肿或瘘管的诊治
谷歌中搜索: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