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如何预防羊水栓塞

更新时间:2012-11-22 23:52:43

    说到“羊水栓塞”,大多数的人都是一知半解或莫名其妙,但是这个名词却令所有妇产科医师闻之色变,甚至不愿意去谈论它!因为“羊水栓塞”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总是出其不意的发生、几乎无法预防。这到底是什么状况?又该如何尽量避免与抢救呢?

  过去,针对胎儿组织或羊水进入母体的研究很少,而发生疑似“羊水栓塞”的临床案例也很罕见,因此要做一个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是几乎不可能的。由于缺乏有效可信的研究数据,以往我们可能认为“羊水栓塞”主要的导因是由于胎儿的羊水跑到妈妈的血管或体内,进一步使得血管或者是肺部换气的功能受阻,而引发窒息及休克的现象。

  但是,近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与其说是羊水堵住了妈妈的血管或肺脏,不如说是羊水或是胎儿身上的组织进到妈妈体内之后引发的一系列免疫反应,而导致的严重过敏休克现象。所以,临床上“羊水栓塞”的症状与过敏性休克几乎无异,例如低血压、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症、心肺衰竭、发绀、凝血异常、抽筋及支气管收缩等等(依照发生的比例由高而低排列,其中低血压是100%会发生的)。在妈妈发生上述的症状同时,几乎100%会发生胎儿窘迫现象。因此,“羊水栓塞”发生时,不只是影响母亲的生命,同时也会大大地危及胎儿的预后。

  根据1995年美国《妇产科医学杂志》的论文指出,发生“羊水栓塞”之后,母亲的死亡率是61%,且死亡的时间大多介于发生栓塞后30分钟至之后的2个月内,而存活下来的患者也大多受到永久性的神经损害。至于在发生“羊水栓塞”之后胎儿的死亡率则是21%,主要是因为抢救的时间提早且较快速地将胎儿娩出(大多在15~40分钟之间),然而不幸的是,存活下来的宝宝却只有一半在未来的日子里没有任何的神经功能损伤。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当发生“羊水栓塞”时,大部分的母亲与胎儿将不可避免地承受极大的生命损失。

  “羊水栓塞”如何避免

  既然“羊水栓塞”是一个无情的杀手,那么,有没有预防的方法?或是可以避免的危险因子呢?

  依据妇产科医师的观察及临床医学研究都指出,以目前的科技及对“羊水栓塞”的认识,并没有有效的预测方式或预防之道。然而,有一些相关因子却是可以及早提高警觉的,例如:

  怀多胞胎;

  产妇年纪较大;

  剖腹生产方式;

  以器械介入之协助性生产(真空吸引或产钳);

  子痫症(妊娠毒血症);

  羊水过多;

  前置胎盘;

  胎盘剥离;

  生产时子宫颈裂伤;

  子宫破裂;

  胎儿窘迫症等危险因子。

除此之外,前述加拿大的研究也证实,以药物引产的方式会增加“羊水栓塞”的可能性。

  那么,照此看来,是不是准妈妈年纪太大就不能生产?或尽量避免剖腹产?或完全不要以真空吸引器及产钳协助生产?或甚至千万不要引产?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已知的“羊水栓塞”发生的相关因子并不是告诉我们有这些情形发生时就一定会发病,而是提醒我们要留心、要谨慎。在生产时,许多时候利用器械协助或剖腹产是为确保宝宝可以平安生下的一种方法。更有许多时候,为了避免宝宝体重过大或妈妈本身身体的健康因素,必须以药物引产的方式来催生。而且上面所说的因素只有些微增加栓塞的机会,并不明显影响每年的发生的案例数,所以准爸妈们无需过度解读或惊慌。

  争取抢救时机

  “羊水栓塞”的发生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形居多,且往往都在看似一切都没问题的状况下突然发作,因此临床医师几乎无法预防。若在设备及专业人员较充足的医院里发生的话,则比较能得到及时抢救。医护人员除了快速给予妈妈氧气及点滴以外,也会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插管及心肺复苏。除了抢救妈妈的生命外,在许多时候也必须以剖腹产的方式,尽快将宝宝救出。

  医院可信很重要

  怀孕原本就是一个高风险的甜蜜负担,在过去麻醉技术及手术技巧不发达的年代里,孕妇因为怀孕所引起的并发症而死亡的比例相当高,而新生儿就更不在话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卫生组织会以怀孕妇女死亡率及新生儿活产率,作为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指标。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展,对于周产期母亲及婴儿的照护有极大的进步,产科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也极为罕见。因此,准爸妈们不要太过忧虑或惊慌,怀孕时选择一个可以信任的妇产科医生及设备完善的产检医院,以快快乐乐的心态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即可。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