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国庆出游 避开甲流爆发地

更新时间:2010-09-21 16:47:55

  指导专家 河北医大三院急诊科主任 董士民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郭艺芳

  号称“史上最长黄金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面对这一长假,被“束缚”了近一年的“心”想必早已飞到理想的目的地,有人预言今年“十・一”旅游必将呈现“井喷”局面。

防甲流 发烧要尽早就诊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世界性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阴影”也逐渐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这无疑给计划出行的人们带来一丝隐患。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既能快乐旅游,又能避免健康受损的“两全之美”呢?

  今天我们特意请有关专家来给您支支着,在选择路线上、防病准备上、以及吃穿住行上,千万要处处留心,把一切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地点

  尽量避开“甲流”暴发地

  俗话说“出门看天”,面对“甲流”阴影笼罩的今天,我们把它改成“出门看地”。也就是说,在旅游的地点选择上一定要多加小心,全方面注意有关的旅游警告,尽量避开甲流暴发地。

  专家指出,在旅游过程中一定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手;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避免到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如果在途中或回来后出现身体不适,特别是出现高热(体温达38℃以上)、咳嗽、全身疼痛时,应及时去医院发热门诊就医。

  如果必须前往疫情发生地区,要及时了解当地疫情进展情况,做好个人防护。比如,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对于出国游的游客来说,从疫区归国入境时,出现流感样症状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说明。从流感流行区回国两周内,要居家观察,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与当地卫生疾控部门联系。

  另外,今年“十・一”黄金周有可能出现两次出游高峰,请出行者避峰出游。其中9月30日、10月1日为“十・一”黄金周第一次出游高峰,10月3日到10月5日将成为第二次出游高峰。因为,有些民众可能选择在10月1日留守家中看国庆阅兵直播、10月3日在家中团圆过中秋再出门。

  为减少旅游地的压力,避免人多拥挤带来的诸多隐患,专家建议出游者应合理选择出行日期,以避开旅游高峰。

  饮食

  安全要高于“口味”

  对于出游者来说,每个陌生的旅游地都有着难以抵御的美味诱惑。对此,专家指出,满足“口福”的前提是卫生、安全。

  专家提醒,健康的出游食品应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您还应该尽量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旅游食品应该具备营养高、体积小、便于携带、卫生安全和美味的特点。

  另外,还要注意各地饮食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像北方人,一旦到四川、湖南等口味偏重的地方,就要格外留意自己的承受能力了。不能只贪图味觉的享受,给身体造成太大的负担。在食物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要看别人吃什么,自己也跟着尝试。因为每个人的肠胃对食物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他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你。

  还有,不管肠胃如何,还是要尽量避免生、冷、过硬或太辣的食物。尤其是北方人南下旅游,遇到辣味美食或者自己以前没见过、没尝试过的食物,还是要注意的。

  出游饮食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保证进食后不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为此,影响胃排空的食物,包括肥腻食品、动物内脏、粗纤维食物、过甜含奶油的食品,以及易导致胀气或不耐受的食品(如黄豆、牛奶等),均不宜过多进食。

  进餐越慢越好,即便平时吃饭较快的人也应有意识地放慢进餐速度,以免导致餐后腹胀。另外,尽量不点肉菜,尤其是快炒的肉菜,因为寄生虫的威胁太大。凉拌、熟食少点,因为这些菜一般都提前准备,放置时间长,会增加微生物繁殖机会。而吃西红柿炒鸡蛋、炖菜等会相对安全些。

  别以为野菜和野味是“纯天然”就安全了,野味身上的寄生虫和病毒是家养的牲畜身上没有的,很多野菜身上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毒性”。因此,旅途中“野食”不要随意去吃。另外,即使是非常可靠的海鲜,也是大寒大凉的食物,尤其在深秋,更不可多吃。一般人吃蟹,一顿不要超过两只,如果是体质虚寒者,那就忍痛割爱吧。 第一页 1 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