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春季口腔易上火

更新时间:2012-12-09 11:32:05

  眼下正值春季,多风干燥,导致上火者比比皆是。平时休息不好或是工作压力大时,总觉得口干舌燥,鼻子易出血,嗓子变哑,嘴里长口疮,动不动还要冒出几颗小痘痘,便秘难如厕……其实这些都是上火的表现。当火气出现时,就代表身体生理功能失去平衡,火气使体内水分消耗迅速,导致口干舌燥,神经调节能力变差,人们也会情绪不稳,感觉紧张,易疲倦。     专家提醒:春季人体内热较旺,如不注意饮食清淡和规律生活,极易“引火上身”。     ☆口疮     在春季,口疮常常莫名其妙地在口腔中出现,症状3-4天后达到高潮,除明显的疼痛外,严重时还伴有全身的症状,如低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4~5天后,红晕逐渐消退,疼痛缓解;8~14天后溃疡可自行愈合,且不留瘢痕。     治疗口腔溃疡的七妙方:     1.将少许白糖涂于溃疡面,每天2~3次。     2.用棉棒蘸取少许冰硼散,涂在患处,虽然感觉有点苦,但坚持2~3天后,创口即可愈合。     3.将大蒜表皮撕掉,取包裹蒜瓣的透明薄膜,敷在口腔溃疡处。     4.含服华素片,每次1~2片,每日3~4次。     5. 清洁口腔后,再用消毒棉签将蜂蜜涂于溃疡面上,暂不饮食。15分钟左右后,可咽下蜂蜜,再继续涂拭,一天可重复涂拭数遍。     6. 用云南白药外敷口腔溃疡创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愈。     7. 多吃西红柿。     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应该从饮食和作息上来调整。特别是换季时,要多吃西红柿,因为它含有大量B、C族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钙、铁、锌、碘等微量元素,每天吃2~3个,能够有效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此外,还要多喝水,多吃果蔬、少吃辛辣食物,并要合理作息。至于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可减少溃疡的复发频率。     ☆烂嘴角     春季是频发嘴唇干裂和“烂嘴角”的季节。该症发病初期,首先是嘴角出现潮红、脱屑、腐烂,继而口角干裂、出血、疼痛,影响张嘴,甚至给说话、吃饭造成麻烦。     一旦出现嘴唇干裂或烂嘴角后,应服用核黄素治疗。多吃富含核黄素的食物,比如运动性食品。动物肝脏的核黄素最为丰富,其次是蛋类,牛肉、菠菜、苋菜、油菜、茴香、花生、黄豆、木耳等食品中也含有相当数量的核黄素。     另外,少吃火锅。因核黄素等绝大多数维生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破坏,比如加热、紫外线、碱等。火锅是长时间地煮食食物,大部分核黄素等均被破坏。     预防烂嘴角,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调整饮食,尽量多吃新鲜绿叶蔬菜、萝卜、胡萝卜及各种水果,适当进食豆制品、牛奶、蛋类、瘦肉、动物肝脏等含B类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以免造成维生素B的缺乏。口唇嘴角干燥时,为防止其起皮,可涂些唇膏,使口唇感到滋润。     嘴角已出现干裂出血时,应先用温热的水洗净,梢待干燥,抹些抗生素软膏,如金毒素等。伤口开始结痂时,千万不可强行撕掉,应让其自然脱落。如感染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简单有效的“灭火”小招数:     第一招 随时补充水分     常喝温水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冷却体内燥热、冲刷口腔中的细菌、抑制细菌生长,即使常呆在空调房,水分蒸发较少,一天也要喝1300cc左右。流汗时更要多喝水,上火时适合喝柠檬水,多吃柑橘类等酸味的水果,如不喜欢水淡无味,也可多喝舒缓茶饮,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银花等花草茶。     第二招 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不好的人会容易上火,日夜颠倒更是大忌。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血液回圈会集中在头部,导致疲累却睡不稳,这时可用足浴把火气往下带。其做法如下:先用温水浸泡,再慢慢加热水,泡到脚热,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了。足浴对改善皮表回圈很有帮助,泡一个星期就会发现愈来愈容易出汗,即使在冷气房皮肤也不会干燥。     第三招 饮食清淡     高热量食物会提供火气,上火时不宜多吃水分低的食物,如油炸类、饼干、花生等坚果,改以蔬菜、清汤等低热量饮食为主。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其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此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也很重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