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专家解说胃病

更新时间:2012-12-05 12:46:26

究其原因,这与老年朋友节日饮食不当、受寒和精神状态失调有关。为了使老年朋友能健康地度过晚年,我将从现在开始给大家就有关胃病的防治及健脾养胃方面系统地讲解一下,使广大听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胃,才能“吃吗吗香,身体倍棒”。
走出老年人胃病的误区
误区一:老年人患胃病的比青年人少。由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以及癌症等老年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对老年人胃病重视不够。不少人认为老年人患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要比青壮年人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我们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老年人胃溃疡和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均高于青年,而且病情也比青年人重,治疗效果也比青年人差些,这一点应引起老年朋友的重视,切不可对慢性胃病掉以轻心。
误区二:胃病不算大病,与寿命无关。这也是老年人忽视胃病和胃的保健原因之一。如果只看疾病本身,确实慢性胃病死亡率很低,远远低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胃病。据我们对各地长寿老年人的调查,发现那些仍然能劳作和生活自理的80岁以上的老寿星之中,绝大多数都是“能吃、能喝”,同时又是消化能力相当强的人。他们之中,胃病患者极少。俗话说的好:老年人能吃能喝才会身板硬朗。祖国的中医学认为:胃是后天之本。胃健康,才能保障对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供应。患有慢性胃病的老年人,不仅经常遭受胃病的折磨,而且很容易导致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因而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引起多种疾病,而疾病则是长寿的敌人。所以,不能说胃病不死人和不影响寿命。何况,少数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也有恶变成胃癌的可能,其后果可想而知。
误区三:慢性胃病与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无关。人们对烟就对心血管和酒精对肝脏的损害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却不了解他们也是胃的凶恶敌人。据研究,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的人增加91.5%;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并抑制胰腺和胆汁的分泌,从而减弱其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的能力,导致十二指肠持续酸化。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幽门扩约肌张力减低,影响其关闭功能而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因此,吸烟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同时,消化性溃疡患者继续吸烟使溃疡难以愈合。饮酒、尤其是长期或大量饮酒,对胃粘膜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害。许多人醉酒后常发生呕吐,其实就是酒精性胃炎的表现,据研究,消化性溃疡病人,如大量饮酒,可诱发严重的胃穿孔。因此,患有慢性胃炎的老年朋友,千万要谢绝烟酒。
误区四:患慢性胃病与精神因素无关。人们多认为胃肠道受精神因素影响不大,这也是一种误解。其实,胃肠道是感情相当丰富的器官,对精神因素十分敏感。据调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战火侵袭的城市,居民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高的惊人。这是因为,长期不良的情绪、紧张、恐怖,可致使胃酸分泌亢进,胃粘膜壁变厚,进而发生溃疡。但上述因素消失后,溃疡便可逐渐愈合。因此,防治消化性溃疡,必须讲究心理卫生。
误区五:少吃能防治胃病。一些人误认为胃病是吃得过多造成的。以为多吃能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引起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的发生。其实不然。食物经咀嚼入胃后,胃有节奏地收缩,将食物进一步搅拌、粉碎成食麋,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消化。如果到了进餐时间而不进餐,胃内无食物,这时胃也会收缩,但胃粘膜表面没有食麋的保护,时间长了,可指是胃粘膜受到损伤。医学上称之为“自我消化”,这也是引起溃疡病的原因之一。所以,不吃早餐或不按时进餐或不吃饱,均属于不良习惯,可对胃造成损伤。当然,吃的过饱、过快或不充分咀嚼,同样也会伤胃。
误区六:治疗胃病最主要靠药物。药物确实是治疗胃病的有效武器,但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治疗胃病必须采取综合疗法,主要包括:适当的食物,合理的饮食,良好稳定的情绪,规律的生活,缺一不可。这是因为,胃病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病程又较长,不能只靠吃些药就能治愈。特别是饮食治疗对慢性胃病有特殊的意义,甚至比药物还重要。同时,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有助于胃液等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和消化功能稳定,这对溃疡和胃炎的康复十分必要。因此,这就要求老年胃病患者要特别重视和讲究精神卫生。
误区七:老年人胃病容易癌变。一些老年朋友发现自己的了胃病后忧心忡忡,认为老年人患胃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都容易恶变,变成胃癌。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看法本身就是片面的,大量临床调查表明老年胃病的恶变率并不明显高于青壮年,而且,由于胃溃疡和慢性胃炎的恶变率与病程长短的关系,即病程越长恶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相对的说,老年人新发现的胃溃疡或慢性胃炎,恶变率反而相对的低于病史长的中壮年患者。但是,不要以此而对恶变掉以轻心,也要定期复查,尤其是当发现食欲不振、呕血或黑便,或原因不明的消瘦或疼痛加重或性质改变时,应立即就医,切不可轻易地放过。


消化性溃疡为什么容易复发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即日常人们常说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本病在老年人当中不但多见,且极易复发,而几乎100%的病人在5年内经常复发。难怪有些患者来信说“胃病”不好治,也治不好,难道“胃病”真的治不好吗?其实,只要了解胃病发生的原因,认清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有效控制胃病的发生。


胃酸过度分泌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
早在本世纪初,医学家们就提了“没有酸就没有溃疡”的学说,这一说法一直指导着医生们在临床上进行制酸药的研究和发现。至今,已有一些药物对消化性溃疡产生很好的疗效,并使迁延的消化性溃疡在短期内得到痊愈。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础是抑制胃酸的过度分泌。治疗原则是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原抑制剂以控制胃酸的分泌,用这些药物治疗4—8周后,绝大多数病人的溃疡可以愈合,与正常人一样生活,无其他症状出现。但是停药后,溃疡的年复发率高达70%—80%,如继续给予H2受体拮抗剂维持疗法,年复发率仍达25%。正如许多老年朋友们所说的,过去患有胃病,当胃病发作时,经过医院系统的治疗后,虽然能缓解较长的时间,但一不服药又会发病,这样反复发作,从而在思想上背上了“老胃病”的包袱。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溃疡病的复发呢?医学研究表明,除了胃酸致病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经过许多医学家的不懈努力得出了: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在胃粘膜上有幽门螺杆菌存在,尽管溃疡病在抑酸药物的治疗下得到愈合,但溃疡仍会复发。因此,如果将幽门螺杆菌彻底根除,那么大多数溃疡会愈合,而且愈合后不再复发,复发率下降至5%以下。而对于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病人,如果根除幽门螺杆菌,一般患者也就不会出现胃出血的症状了。
幽门螺杆菌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是很复杂的。首先,幽门螺杆菌除了分泌细胞毒素外,还会分泌活性很强的尿毒酶,使尿毒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是碱性的,对胃粘膜上皮细胞也具有毒性作用,结果导致胃粘膜屏障受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溃疡的形成,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窦部的胃动素分泌增加,以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发生炎症和溃疡。
患有胃部不适的老年人,来医院看病,医生会给他们进行哪些检查呢?
为了准确确定消化性溃疡,首先,医生会给他们进行纤维胃镜检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做胃镜。即用一根胃镜管,从患者口腔、咽喉、食管到胃部,进行影像显示。医生可通过影像显示发现胃粘膜的变化。纤维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最直接方法,不但可以发现溃疡的部位、大小,还可以通过活检在直视下取黏膜组织。其次,是进行病理学检查,不但可观察组织学的炎症等病变,还可以在切片上仔细寻找有无幽门螺杆菌。第三是同位素呼气实验。这种实验是检测当前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方法。此外,这种检测方法最适合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复查。所谓“根除”是指病人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个疗程后4周以上的复查结果,如实验为阳性,则可称该菌已根除。
治胃病的偏方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有三个食物疗法:
1、土豆苹果泥:用等量土豆和苹果,共约0。25千克,去皮后切成小块,搅成泥糊状。每日下午2—3时服用,连服数月,可见功效。此方对胃肠消化道的各种病变也有一定疗效。
2、炒蛋黄粉:取鸡蛋0.5千克,放水中煮熟剥去蛋壳,取出蛋黄,用铁锅文火翻炒,直至冒油成咖啡粒子状。每次两枚,空腹食用。1千克新鲜鸡蛋为一疗程。此方可医治胃十二脂肠球部溃疡。
3、冲服鸡蛋花:将一个鸡蛋在碗中搅匀,用滚烫开水冲,调成一小碗,以稠状为宜。每日早饭和晚睡前半个小时各服一次。此方因蛋黄中含有磷指,可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疏水层,对胃粘膜有很好的作用。
如何区分胃痛和心痛?
由于多数病人不能准确地说出胃痛和心痛的性质和部位,所以,胃痛和心痛在临床上很容易混淆,以致误诊。
把胃痛和心痛混为一谈是因为心与胃的距离很近,当心脏有病出现疼痛时,它的神经发射性疼痛可造成上腹部疼痛,使人误以为是胃痛。有些中老人对疼痛的部位分辨不清,感觉迟钝,主诉时也会含混不清,加之心痛症发病很短暂,不认真分析、检查,往往会造成误诊。
怎样区别心痛和胃痛呢?
胃痛常常表现为烧灼样疼痛,多数是钝痛、隐痛、胀痛。疼痛的部位多在剑突下、脐以上的部位,疼痛范围小,只有拳头大小。胃痛的出现与消失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与胃充盈和派空有关。疼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