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关于急性支气管炎

更新时间:2012-11-26 07:06:40

    急性支气管炎是气管与支气管因感染,理化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粘膜炎症.通常与病毒成细菌感染或吸入刺激物质例如香烟烟雾或污染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有关。其特点是过度的粘液分泌,常于受凉后发病,亦可是一些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等的早期症状。临床主要表现有咳嗽和咳痰,中医属“外感咳嗽”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不宣,肃降失调,影响肺气之出入,因而引起咳嗽,咳痰、气喘.因人体素质各异及感染外邪不同,可出现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候,临床所见以风寒为多.其他如吸入烟尘秽浊之气也可犯肺致咳。若肺卫之邪不能及时袪除,又可衍变转化,如风寒咳嗽可郁而化热,风热咳嗽可化燥伤津,因而临床上就有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侯的喷嗽.  
    现代医学认为,在机体抵抗力低下如受寒,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使全身或局部防卫机能低下时受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或继发细菌如肺炎双球苗、流杆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大气污染、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吸入)及过敏反应(如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吸人或对细苗蛋白质过敏)引起气管—支气管局部防卫机能减弱(粘膜上皮损伤,纤毛运动障碍),造成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分泌物增多等炎症病理变化.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增加饮水量,服用祛痰剂以稀释粘液。休息以减少氧需求量.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寒袭肺
    咳嗽,痰白而稀,喉间不适或鼻塞流涕,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全身酸楚.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  疏风散寒,宜肺止咳。
    [方药]  金沸草散加减:金沸草、前胡、茯苓各13克,法夏、桔梗各12克,荆芥7克,细辛3克,甘草5克.
    [加减]  咳嗽甚者加杏仁、苏叶各12克,紫菀13克,以宣肺止咳;气喘者加厚朴12克,射干13克麻黄7克,以宣肺平喘.
    2.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痰粘或黄稠,咳痰不爽,发热、恶风,或有汗出,头痛,四肢酸楚,口干思饮,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  桑菊饮加减:桑叶、连翘、杏仁、前胡,牛蒡子各12克,菊花,桔梗各7克,芦根35克,生甘草、薄荷各3克.
    [加减]  咳痰黄稠加鱼腥草35克,黄芩13克以清肺热。咽喉肿痛加银花25克,玄参12克,板蓝根35克以清咽消肿。鼻衄加鲜茅根35克,侧柏叶12克以宁络止血。
    3.爆邪伤肺
    干咳,痰粘稠,咳痰困难,鼻咽干燥,咽痛,口渴喜冷饮,咳甚则胸闷而痛,或痰中带血丝,发热微恶寒,头痛,舌红,苔少而干,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合清肺饮加减:桑叶、杏仁、南沙参,浙贝母、前胡、僵蚕各12克,炙紫菀13克,桑白皮、麦冬各16克,生梨皮、蝉衣各7克.
    [加减]  偏于热盛者,南沙参改用鲜沙参12克,加黄芩,山栀各12克,偏于伤津者加天花粉16克鲜芦根22克,若舌干无苔、脉细数之肺燥阴伤者,应以清燥救肺汤为主.
    4.痰热蕴肺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  清肺泻火,豁痰止喷.商穴后,再重推拿风池,大椎穴,配合按肺俞,风门穴以结束治疗。
    (九)饮食疗法
    (1)白萝卜 500克,冰糖30克.先将白萝卜用清水洗净,切片,加水适量,煮沸50分钟,用纱布包裹挤尽汁液.最后加入冰糖,再加热煮沸,至冰糖溶化即可。分3次喝完,每日1剂。连服5天。
    (2)梨500克、冰糖30克,加水煮沸30分钟,吃梨喝汤,每日1剂,连服5天.
    (3)杏仁(去皮尖)15克,蜂蜜45克.先将杏仁炒黄研末,与蜂蜜调和食用,分3次1日内吃完,连服7天.
    预防与护理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2)防止受凉。人体在感受寒冷刺激后,防御机能下降,容易造成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3)防烟避尘,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特殊刺激性气体,抽烟着应戒烟,减少对气管--支气管粘膜的刺激,预本病的发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